(一)凌晨四点的中关村
2003年非典期间,我在北京海淀医院对面的一家网吧通宵。凌晨四点,看见一个穿条纹POLO衫的男人蹲在马路牙子上吃泡面,脚边堆满刻录光盘。这个画面后来总让我想起刘强东——虽然我至今不确定那人是不是他。
中国互联网创业叙事有个奇怪现象:我们热衷于将成功者塑造成”完形填空”式的励志标本,却刻意忽略那些同样蹲在路边吃泡面、最终消失在历史褶皱里的万千失败者。刘强东的创业故事,某种程度上是幸存者偏差的最佳注脚。
(二)”寒门贵子”叙事背后的认知陷阱
媒体总爱强调刘强东背着76个茶叶蛋上大学的故事,但很少人追问:90年代能考上人大的农村学生,本质上已经是阶层跃迁的幸运儿。我采访过当年在中关村摆柜台的”老炮儿”,他们回忆说:”东子那会儿最大的优势不是吃苦,是懂怎么用知识分子那套话术和投资人聊天。”
这让我想起去年在深圳华强北遇到的90后创业者小王。他柜台上永远摊开着乔布斯传和精益创业,却连续三年没能拿下天使轮。”现在投资人要的不再是奋斗故事,”他苦笑着指指太阳穴,”他们要的是这个——能包装成认知优势的学历光环。”
(三)关键转折点的真相往往不够”燃”
2007年京东决定自建物流时,媒体报道得像场破釜沉舟的英雄史诗。但我在某FA机构看到的内部资料显示,当时真正促使刘强东下决心的,是发现第三方物流丢件率让SKU损耗超过了自建成本。这个充满Excel表格气味的决策逻辑,显然没有”带领兄弟们闯出一片天”的叙事动人。
有趣的是,最近和某生鲜电商CEO聊起这事,他突然激动起来:”当年我们要是有东子那会儿的融资环境…”话没说完就猛灌了口精酿。这种微妙的嫉妒与不甘,才是创业圈更真实的情感底色。
(四)”兄弟文化”的双面镜
去年参加某互联网大会,听见两个95后程序员调侃:”现在画饼都不敢用兄弟这个词了,晦气。”京东的”兄弟论”崩塌过程,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中国式创业伦理的困境。
我认识的一位前京东中层说得更刻骨:”所谓兄弟,就是年轻时陪你睡仓库,35岁后帮你优化财报的人。”这话虽然残忍,但想起我表弟——某大厂去年”毕业”的P7,现在在老家开烧烤店还总强调”前东家兄弟情”,又觉得其中藏着更复杂的时代情绪。
(五)重新定义”成功学标本”
或许我们该停止神化任何创业故事。刘强东真正的启示不在于他多早意识到电商趋势,而在于他如何在一个野蛮生长的年代,既保持了街头智慧式的生存本能,又侥幸躲过了那些足以摧毁99%创业者的暗礁——其中运气成分可能比我们愿意承认的要多得多。
深夜写稿时,窗外的霓虹灯把”京东到家”的广告牌映得发红。突然想起二十年前那个蹲在路边吃泡面的身影,如果当时有辆卡车突然转弯…这个荒谬的假设让我意识到:我们崇拜的从来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自己想象中的成功幻影。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