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咖啡渍在马克杯边缘凝固成褐色地图,屏幕蓝光打在脸上——这大概是我这周第三次在青年创业网官网的”成功案例”板块前陷入某种奇怪的恍惚。那些光鲜亮丽的90后CEO照片背后,总让我想起去年在深圳创业咖啡馆里遇见的那个把商业计划书改了27版的年轻人,他T恤领口已经磨得起毛,却坚持要请我喝38元一杯的手冲咖啡。
◆ 官网首页没告诉你的潜台词 ◆
青年创业网官网的Banner轮播图永远在循环播放几个元素:穿西装比实际年龄老十岁的创业者、写满英文缩写的PPT、以及某个孵化器玻璃墙上夸张的融资数据。但真正有趣的细节藏在”创业问答”版块的深夜发帖里——凌晨1点到4点之间的提问总是带着某种相似的焦虑:”如果我的项目根本不需要融资呢?””为什么所有导师都在教人怎么拿投资,没人教怎么赚钱?”
我认识个做小程序开发的姑娘,她的项目在官网上被归类为”非典型案例”,仅仅因为她是靠接外包订单活下来,而不是靠讲用户增长故事拿到风投。这让我想起互联网创投圈那个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有时候活下去的商业模式,远不如”会讲故事”的商业模式来得性感。
◆ 创业时代的认知折叠 ◆
官网的”政策解读”栏目最近在力推乡村振兴赛道,但我在赣南见过更真实的版本:95后返乡青年小陈的竹制品直播间,既要应付平台算法突然改变推流规则,又要应对父辈”搞直播不算正经工作”的质疑。青年创业网首页金闪闪的”Slogan”和他手机相册里截图的政府补贴申报流程图,构成了某种荒诞的互文。
有个现象越来越明显——官网展示的创业故事正在形成某种”认知折叠”。就像折纸艺术,把三维现实压缩成二维的励志模板:所有试错过程被简化为”三次失败后终获成功”的标准剧情,团队散伙被美化成”战略调整”,现金流断裂则化身”涅槃重生”的前传。不是说这些不真实,而是它们太过整齐,整齐得像是创业版的楚门的世界。
◆ 我们可能误解了”资源对接” ◆
官网最引以为傲的”资源对接”功能,数据上看确实漂亮:累计促成融资X亿元,对接Y家投资机构。但去年冬天我在北京参加某场线下路演时,发现个耐人寻味的现象:7个创业者中有5个的商业计划书里都写着”平台型生态”,而3位投资人私下承认他们最近投的都是”能立即产生现金流的传统项目”。
这让我想起某个做餐饮供应链的90后说过的话:”现在最珍贵的资源根本不是钱,而是愿意听你讲完15分钟真实困境的人。”青年创业网的线上对接系统能自动匹配BP和投资偏好,但算法还没学会识别创业者说”我们其实更缺渠道资源”时,眼角肌肉的微妙抽动。
◆ 给理想主义留个后门 ◆
深夜翻看官网的”失败者说”专栏(这个栏目藏在二级页面很不起眼的位置),反而能看到最动人的内容。有个做智能硬件的团队详细记录了烧完200万后,如何靠给菜市场摊主改装电子秤续命的故事。字里行间没有官网主旋律的慷慨激昂,倒有种奇特的松弛感——像是终于从”必须成为独角兽”的魔咒里解脱出来。
或许青年创业网最该在首页增加的功能,是个能一键切换的”生存模式”按钮:把那些融资新闻、上市捷报暂时收起来,展示些更”不体面”但真实的生存智慧。就像我认识的那个坚持用Excel管理库存的文创店主说的:”比起商业模式的颠覆性,我现在更关心明天早上去哪能买到便宜三毛钱的包装盒。”
(写完这篇时马克杯里的咖啡已经完全凉了,网页右下角弹出条推送:”95后创业者用区块链改造宠物殡葬业获Pre-A轮融资”。我盯着标题看了十秒,突然特别想念老家那个开了二十年、从不讲商业模式的修车铺。)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