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路过福田CBD时,我又看到了那栋熟悉的玻璃幕墙大厦。说来有趣,每次经过招融控股的总部,总会想起三年前那个闷热的下午——我和一位私募老友在楼下星巴克争论国资平台的转型困境,空调冷气呼呼地吹,他的咖啡勺却越敲越响:”你说这些国资巨头,到底是在培育创新,还是在制造新的垄断?”
这个问题像根刺似的扎在我心里。表面上看,招融控股确实堪称深圳国资系的”模范生”:控股招商局集团,参股深创投,投资版图从基建延伸到半导体,最近还传出要组建百亿级的新能源基金。但当我们剥开光鲜的财报数据,或许能看到更复杂的真相。
我注意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招融近三年投资的147个项目中,有83个是通过联合产业资本共同完成。这让我想起生物界的”共生现象”——国资像棵巨大的榕树,让创新企业像气根般依附生长。但问题是,当气根过于密集时,原本的宿主反而可能被绞杀。某家智能驾驶初创企业的CEO去年私下跟我吐槽:”招融给的资源通道确实诱人,但他们的对赌协议里藏着二十多项技术转让条款,这哪是投资,根本是技术收割。”
更值得玩味的是资本流向的”潮汐效应”。2021年招融在硬科技领域的投资占比还只有17%,今年上半年突然飙升至42%。这种急转弯式的战略调整,总让我怀疑是不是某个领导在会上拍了桌子。资本市场的朋友应该都懂,当国资巨头开始集体转向时,往往会引发细分领域的虚假繁荣——就像去年氢能赛道突然涌入300亿国资,结果八成项目现在都在吃灰。
不过话说回来,若因此全盘否定招融的价值,恐怕也有失公允。我认识的一位传感器领域教授说过件趣事:他的实验室成果被三家民营资本拒绝了四年,最后是招融旗下某个基金顶着”投效比不达标”的压力给了天使轮。现在这家公司正在攻克毫米波雷达的芯片化难题——这种需要熬过死亡谷的长期项目,除了国资谁愿意接盘?
或许我们应该用”驯兽师”的比喻来看待招融这类平台:左手握着鞭子(资本约束),右手拿着肉块(资源赋能)。关键在于如何避免把野兽驯成宠物,又不能让兽性摧毁牢笼。最近他们试水的”对赌豁免”机制就很有意思:对特定基础研究项目取消盈利考核,改用技术里程碑作为兑现条件——这种反KPI式的改革,倒是透出些难得的清醒。
站在深圳湾公园眺望后海片区时,我常觉得这些国资大厦就像当代的”金融烽火台”。它们确实能快速传递资本信号,但烽火照亮的究竟是前路,还是自己投下的巨大阴影?或许答案就像潮汐,永远在进退之间寻找平衡。只是希望当下一轮投资热潮来临时,决策者们还能记得那个咖啡勺敲击桌面的下午——资本的温度,终究不该只停留在财报的数字里。
(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