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在郑州郊区,我看到一个荒废的水上乐园。褪色的彩虹滑道像巨型腐尸横在烈日下,售票处玻璃碎了一地——这个投资八千万的项目只运营了11个月。捏着手里那份二十亩水上乐园的可行性报告,我突然觉得纸张烫手。
二十亩是什么概念?差不多两个标准足球场。在投资人眼里,这是份用计算器敲出来的数学题:门票定价198元,日均客流2000人,六个月回本…但真实的水上乐园从来不是数学,而是场关于人性欲望的行为艺术。
先说个反常识的结论:最大的成本根本不是设备。某知名品牌滑道报价380万?砍到250万就能拿下。真正吞金的是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比如每平方米300元的地基加固费(谁知道你这块地底下有没有暗河),还有像吸血鬼般的消防审批(他们要求每个造浪池配备的救生员数量堪比海军陆战队)。
我认识个温州老板,原计划投资2000万,最后砸进去4700万。问题出在哪个环节?他忘了计算”中国式体验”的附加成本——得给排队区装价值80万的雾森系统吧?更衣室得配戴森吹风机吧?结果每把储物锁的成本都够买瓶茅台。最讽刺的是,后来调查显示游客最满意的居然是免费提供的红糖姜茶。
运营后的日子更像黑色幽默。你以为主要收入是门票?某三线城市乐园的二次消费占比竟然达到62%——25元一根的烤肠比迪士尼还勇猛。但随之而来的是美团点评上出现这样的评论:”玩项目五分钟,找拖鞋半小时,建议改名叫拖鞋乐园”。
现在让我说点掏心窝的话:水上乐园的本质是跟老天爷对赌。去年长沙某个园子,开园后连续暴雨22天,经理每天看着空荡荡的园区吃降压药。更魔幻的是气候变迁——传统6-8月的运营期,现在南方能延伸到5个月,但北方可能遭遇”最热夏天却没水”的限水令。
最近流行的那种透明船网红打卡区,算下来每平方米创造的价值是惊悚片的120倍。但抖音爆火后第二天,就出现大妈团带着28条丝巾霸场拍摄三小时的魔幻现实。运营总监苦笑着跟我说:”我们现在得专门雇人管理拍照秩序,时薪比救生员还高20块”。
如果你还执意要投,听我句劝:留出30%的预算给”意外”。去年有家乐园因为周边村民嫌吵,半夜偷偷剪电线,最后不得不单独出资给全村装隔音窗。另一个老板更冤——环保新规要求必须建中水回收系统,原计划800万的污水处理预算直接翻倍。
站在那个废弃乐园的破败售票处前,我发现验票闸机上还贴着”开业大吉”的褪色贴纸。或许所有水上乐园投资者都该在办公室挂幅字——不是”天道酬勤”,而是”听天由命”。
(后记:后来听说那个温州老板把乐园改成了仓储物流中心,年利润率反而稳定在17%,这大概是中国式投资最辛辣的隐喻)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