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回老家,路过镇上的邮储银行网点时,发现门口排着长队——清一色是揣着存折的老人家,有人甚至自带了小板凳。这一幕突然让我恍惚,仿佛时间还停留在二十年前。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作为六大行里最晚改制的一家,邮储银行这些年其实活得相当“分裂”。一方面要顶着国有大行的帽子参与高端金融竞技,另一方面却始终甩不开那顶“乡土银行”的草帽。这种双重身份带来的张力,恰恰成了它最有趣的观察切口。
我有个在省分行做风控的朋友曾吐槽:“别的银行坏账集中在企业贷,我们的头疼事是张大爷的养猪贷款要不要展期。”这话带着三分无奈七分自豪——邮储在全国有近4万个网点,其中70%分布在县域农村,这个数字让其他银行望尘莫及。当所有银行都在喊着“下沉市场”时,邮储根本不需要下沉,它原本就扎根在泥土里。
但扎根深未必总是优势。去年数字人民币试点时,我去某县城网点调研,发现柜员还在教客户用智能手机登录APP。穿着绿色制服的姑娘耐心极了,一遍遍重复着“先点这里再划那里”,像教孩子写字的幼儿园老师。科技普惠这个词,在北上广深是扫码支付和智能投顾,在这里可能只是教会一个大妈使用微信转账。
最让我触动的是邮储的“人情算法”。在绝大多数银行用风控模型一刀切拒绝老年贷款者时,邮储的信货员还在用土办法:去村里找支书聊家常,看借款人家里是否收拾得整齐,甚至观察院里的鸡鸭是否精神。这种看似落后的尽调方式,反而形成了独特的风控缓冲垫——去年他们县域贷款不良率比行业均值低0.3个百分点,像个精心算计的赌徒突然亮出了底牌。
不过这种模式能撑多久值得怀疑。现在每个季度财报发布时,分析师最关心的永远是“网点优化进度”——说白了就是关停偏远网点。但每次管理层提到这事都含糊其辞,仿佛在谈论要不要截肢自己的某条腿。毕竟撤掉一个乡镇网点,可能意味着整个村子失去唯一的金融机构,这种社会责任和商业效益的拉扯,其他银行根本体会不到。
有意思的是,当互联网银行们烧钱争夺五环内用户时,邮储不声不响地把社保代发业务做到了全国第一。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它的ATM机前会排起长队,取养老金的老人彼此打着招呼,把冰冷的金融机器变成了社区茶馆。这种场景让我想起人类学家项飙说的“附近的消失”——当所有银行都在追逐线上化时,邮储反而成了保留物理社交场景的最后一个堡垒。
或许未来某天,当无人银行、元宇宙网点成为常态,我们会突然怀念起那个要排长队、需要柜员手把手教操作、取完钱还能和邻居聊几句家常的邮储银行。它笨重、传统、甚至有些落伍,却像老式绿皮火车一样,用慢节奏守护着某种正在消失的温度。
金融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是数字的流动效率,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羁绊?邮储银行的存在,仿佛是这个时代的一个鲜活悖论。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