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老友约在陆家嘴喝咖啡,聊起行业里那些起起落落的公司时,他忽然提了句:“你知道上海飞维吗?这家公司有点意思——不追风口,不搞噱头,像是个藏在闹市里的老匠人。”这句话莫名戳中了我。在这个言必称“颠覆”“赛道”的时代,居然还有机构敢用这种近乎固执的节奏做投资?
我后来特意去翻了他们的资料。说实话,第一眼挺让人失望的:官网设计像是十年前的作品,新闻稿里找不到半个夸张的形容词,投资案例里既没有一夜暴富的神话,也没有抓人眼球的明星项目。但奇怪的是,当我翻完他们近五年的所有公开材料后,手指敲着桌子发了很久的呆——这家公司像是一杯低温慢煮的茶,初尝平淡,回味却绵长。
他们最让我触动的是对“时间杠杆”的理解。现在太多机构把投资做成了快餐业:融资、押注、催熟、退出,一套流程恨不得三年走完。但飞维的很多项目持股周期长得惊人,甚至有些项目在第五年才迎来第一个爆发点。这让我想起早年做FA时接触过的一个医疗器械项目,当时所有人都嫌弃研发周期太长,只有飞维愿意陪着团队啃了七年硬骨头,最后产品拿到三类证时,市场才发现赛道里早已没了竞争对手。这种反周期的耐心,某种程度上是在和人性贪婪对着干。
更耐人寻味的是他们的尽调方式。别的机构都在堆叠数据分析模型时,他们却坚持让合伙人每月去工厂流水线蹲点两天。有个细节很传神:某次尽调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时,投资总监非要跟着工人三班倒,最后在夜班师傅的抱怨里发现了供应商账期漏洞——这种带着机油味的洞察力,再厉害的算法也模拟不出来。
当然这种模式也有软肋。去年区块链火爆时,听说他们因为坚决不投空气币项目,被几个年轻投资人吐槽“古董思维”。创始人却在内部会上说了段很有意思的话:“有些风口是金矿,有些是镀金的漩涡,区别在于退潮时你能不能穿着裤衩上岸。”结果今年泡沫破裂时,当初笑他们保守的人,现在都在忙着擦屁股。
或许真正的投资智慧,从来都不在财报模型的光鲜曲线里,而在这些看似笨拙的坚持中。有次和业内前辈聊起这事,他抿着茶悠悠道:“你看黄浦江上的船,跑得快的都是观光艇,真正运货的驳船,反而慢得让人心焦。”飞维大概就是这样的驳船——没有流线型的炫酷外壳,但舱底压着的都是实打实的货。
有时候我在想,这个行业是不是该重新定义“效率”了?当所有人都在追求更快退出、更高IRR时,或许真正的超额收益,恰恰藏在那些愿意陪企业熬过寒冬的耐心裡。飞维这种公司能活下来且活得不错,本身就像个隐喻:在加速度的时代,敢慢下来反而成了最激进的反叛。
(写完看了眼窗外,陆家嘴的霓虹还在疯狂闪烁,不知道又有多少故事正在被资本催熟又碾碎。忽然觉得桌角那盆慢悠悠生长的绿萝特别可爱。)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