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我接到老同学阿强的电话。这位曾经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IT工程师,此刻声音里带着某种荒诞的戏谑:”知道吗?我花36800元买的炒股课程,现在正在和客服玩’大家来找茬’的游戏——他们课程里说的’稳赚策略’,条款里居然用显微镜才能看见’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收益’这行字。”
这让我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咖啡厅听到的对话。两个穿着考究的年轻人正在比较各自购买的”财富自由课程”,像极了小时候我们交换水浒卡的情景。只是现在,他们交换的不再是童年乐趣,而是一种被精心包装的焦虑。
知识付费时代的魔术手法
国诚股市学院的宣传页面上,”前私募基金经理亲授”的字样总是用烫金效果突出显示。这让我想起魔术师最爱的把戏——引导观众注意右手华丽的动作,而左手正在完成真正的机关。那些所谓的”独家战法”,拆解开来不过是K线图分析基础课,却被包装成需要解码的”财富密码”。
有趣的是,他们的退款政策写得像份保险条款。第七条第四款写着:”学员需完成全部作业并通过考核方可申请退款”,而所谓的”考核标准”却暧昧得像雾里看花。我认识的一位学员连续三个月提交交易记录,每次都被以”未达预期效果”为由拒绝——直到他威胁要向证监会举报,退款才神奇地获得”特批”。
我们到底在为什幺买单?
在帮助阿强整理投诉材料时,我发现个有趣现象。这些炒股课程最畅销的时段总是出现在牛市尾声——当菜市场大妈都在讨论股票时,正是”财富导师”们收割的最佳时机。某种程度上,我们购买的并非知识,而是一种”我已经在努力”的心理安慰。
有位学员的投诉信写得格外清醒:”我不怪他们教的内容没用,我怪自己居然相信花几万块就能学会在股市提款。”这话让我想起彼得·林奇的那句名言:”在股市中,投资的技巧往往不如投资者的心理重要。”
维权路上的荒诞现实主义
申请退费的过程本身就是场行为艺术。有位学员告诉我,客服建议他”再多上几节高级课程”,声称之前的失败是因为”基础没打牢”。这种套路让我想起那个著名的笑话:庸医对病人说”你死是因为没吃够我开的药”。
更讽刺的是,这些机构往往把退费流程设计得比证券从业资格考试还复杂。需要填写的表格包括但不限于:《学习效果自评表》、《教学质量反馈表》、《个人投资能力评估表》——每份表格都巧妙地预设了”学员自身原因导致效果不佳”的选项。
一场没有赢家的游戏
在这场闹剧中,最吊诡的或许是:即使成功退费,学员损失的远不止金钱。那些被灌输的”必胜法则”往往成为他们日后投资路上的绊脚石。就像我认识的一位退休教师,退费成功后依然坚持使用课程教的”神奇指标”,结果在去年的震荡市中亏掉了三分之一的养老金。
当我们谈论服务费退款时,实际上是在讨论一个更本质的问题: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是否已经丧失了辨别真知与噱头的能力?那些承诺”财务自由”的课程,本质上和算命先生的水晶球有什么区别?
或许,真正的投资者教育应该从承认一个事实开始:如果真有稳赚不赔的秘诀,为什么有人要卖课而不是闷声发大财?这个简单到可笑的逻辑,在焦虑与贪婪面前却总是最先被遗忘。
(写完这篇文章时,阿强发来消息:他的退款终于到账了,刚好够付这三个月维权期间的律师咨询费。生活有时候比小说更懂黑色幽默。)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