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个月在硅谷的一家咖啡馆里,听到隔壁桌两个年轻人激情澎湃地讨论着“风险投资之父”乔治·多里奥特将军。他们把他描绘成一个先知般的存在,仿佛他手中握着点石成金的魔杖。我忍不住在心里苦笑——这世上哪有什么先知,不过是事后诸葛亮们精心编织的神话罢了。
多里奥特确实开创了现代风险投资的模式,但很少有人愿意承认,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一系列偶然和赌博之上。我曾在波士顿的一家老牌投资机构实习时,翻看过一些泛黄的档案记录。1946年他成立美国研发公司(ARD)时,根本没人看好这个法国移民的疯狂想法——把资金投给那些连盈利模式都说不清的科技初创公司。当时的主流资本圈嘲笑他是“慈善家”,甚至有人觉得他是不是战争时期被炮弹震坏了脑子。
最讽刺的是,被后世奉为经典案例的DEC(数字设备公司)投资,本质上是一场绝望的赌注。多里奥特最初投入的7万美元,在头三年里几乎血本无归。我记得档案里有一份手写的会议纪要,某位董事用红笔潦草地批注:“我们是在用投资者的钱玩俄罗斯轮盘赌吗?”而现在,这个故事被包装成“慧眼识珠”的典范——要我说,这简直比好莱坞剧本还会编。
真正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我们现在对风险投资的崇拜,某种程度上是对不确定性的过度美化。多里奥特最值得被记住的,或许不是他赚了多少钱,而是他第一个系统性承认了“失败是常态”这个残酷真相。他在哈佛商学院的讲座上说过一句被刻意忽略的话:“我们投资十家公司,九家会死得很难看,但我们要假装对此感到惊喜。”这种近乎黑色幽默的坦诚,现在的投资人早就丢到太平洋里去了。
去年我在一个创业大赛当评委,听到某个西装革履的VC对创业者说“我们看重的是长期价值”,差点把咖啡喷出来。现在哪个基金真的能像多里奥特那样,忍受连续七年的亏损?当资本变成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所谓的“风险投资”早就异化成了一场精致的概率游戏——用大数据筛掉风险,用对赌协议转嫁风险,最后用PR包装成“点石成金”的神话。
多里奥特若看到现在的情形,可能会觉得荒谬。他当年在破旧办公室里啃着三明治看项目书时,可没想过自己会被捧成“教父”。风险投资的本质本该是带着镣铐的舞蹈,现在却成了镀金的投机游戏。有时候我不禁怀疑,我们纪念的究竟是他开拓的精神,还是他带来的财富幻觉?
也许最该被继承的,是他那种把赌注押在“人”而不是“模型”上的莽撞。就像他常说的:“二流的项目加一流团队,永远比一流的项目加二流团队值得投资。”这种带着体温的判断力,在如今算法当道的时代,正在变成濒危物种。
(写完这段突然想起,上周某个区块链项目靠着漂亮PPT融了五千万,结果发现白皮书是ChatGPT写的——看吧,我们离多里奥特那个需要握着创业者的手看掌纹的时代,已经太远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