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今记得2015年那个闷热的夏夜,在上海陆家嘴某栋写字楼的28层,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直到凌晨一点。那是我第一次参与美股交易——或者说,第一次意识到金融世界的时钟从来就不曾与日常生活同步。如今听说A股也要延长交易时间,我不禁哑然失笑:我们到底在延长什么?是投资机会,还是集体焦虑?
被时间绑架的投资者
延长交易时间的支持者总是搬出”与国际接轨”的大旗。但说实话,这种论调让我想起那些非要给孩子报八个兴趣班的家长——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结果全家人都活得像个永不停歇的陀螺。
我曾经观察过一位做日内交易的朋友。他的手机设置了12个闹钟,从早上8:55的集合竞价提醒,到凌晨1:30的美股收盘预警。有一次聚餐时,他对着红烧肉拍完照发朋友圈的下一秒,就条件反射地切到了交易软件。”肌肉记忆了”,他苦笑着晃了晃手机,”现在看什么K线都像心电图。”
这让我怀疑,我们是否在制造一种新型的”时间贫困”——表面上给了投资者更多交易时间,实际上却剥夺了他们思考的时间。当每个波动都被无限放大,当每秒钟都可能发生财富转移,还有多少人记得巴菲特那句”股市是财富再分配的工具,是把钱从活跃的人口袋里拿到有耐心的人口袋里”?
流动性的幻觉与代价
当然,交易所给出的官方理由总是冠冕堂皇。”提升市场流动性”、”降低波动率”——这些术语听起来如此专业,以至于普通人根本不敢质疑。但如果我们拆开这些漂亮包装,看到的可能是另一个故事。
记得去年某券商推出的”夜市委托”功能吗?表面上给了上班族更多操作时间,实际上却创造了一个诡异的”期货式A股”。我认识的一位基金经理坦言,他的团队现在不得不安排三班倒:”以前收盘后还能静下心研究基本面,现在?我们得盯着欧美股市开盘,盯着外汇波动,盯着大宗商品——A股延长交易时间后,怕是连做梦都要梦见K线了。”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欢呼”A股交易时长即将追上纽交所”时,华尔街的精英们却在悄悄反向操作。高盛去年开始强制分析师晚上10点后断网,摩根士丹利给交易员开设正念课程——这些最懂交易的人,反而在主动给金融市场”降速”。
时间贵族与散户的新鸿沟
或许最让人担忧的是,延长交易时间正在悄无声息地加剧市场不公。
对于机构而言,多出来的交易时间意味着可以部署更复杂的算法,调动全球资源进行对冲。但对普通散户呢?不过是多熬几个夜,多掉几把头发罢了。我认识的一位幼儿园老师苦笑着说:”现在下午3点收盘刚好能赶去接孩子,要是延长到5点,难道要让5岁孩子学看盘吗?”
这让我想起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写的:”你认为自己在享受整座城市,其实你只是它的奴隶。”当我们为又多出一小时交易时间而欢呼时,有没有想过:到底是我们在驾驭市场,还是市场在驯化我们?
尾声:在永不停歇的市场里找回停顿的权利
前几天路过一家证券公司,看到电子屏上滚动着”交易时间延长征询意见”的通知。旁边有位老大爷眯着眼睛看了半天,嘟囔道:”以前说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现在是不是得加一句——炒股耗阳寿?”
虽然是个玩笑,却道出了某种真相。金融市场的现代化,不该只是机械地延长时间、提高频率,而应该给投资者留下喘息的空间。就像中国画里的留白,有时候什么都不做,比忙忙碌碌更重要。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看到某家券商打出这样的广告语:”我们每天只交易4小时——因为好的投资决策,需要20小时来思考。”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