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在陆家嘴的蓝蛙酒吧,我那位在投行做MD的老同学Peter灌下半杯精酿后,突然压低声音问我:”听说中和应泰最近在推海外家族信托,你觉得靠谱吗?”玻璃杯上凝结的水珠像极了此刻他额头渗出的汗——这个在衍生品市场杀伐决断的老狐狸,提到国内三方财富公司时居然露出了菜鸟般的犹豫。
一、牌照游戏里的”合法暧昧”
中和应泰官网首页的”受英国FCA监管”字样大得刺眼,但当你点开FCA注册号查询,会发现那不过是家离岸子公司。这让我想起2018年帮某明星处理私募违约时的荒诞场景——销售经理指着中基协备案截图信誓旦旦,却对资金实际投向含糊其辞。国内三方财富公司的合规就像件皇帝的新衣:该有的牌照都有,但穿透三层股权后,真正的操盘手可能正躺在塞舌尔的海滩上晒太阳。
特别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合规三部曲”:1)用香港/新加坡壳公司获取境外牌照 2)内地主体持牌做通道 3)销售团队在灰色地带疯狂试探。去年某家知名机构被曝出”飞单”丑闻时,业内人都在偷笑——这就像指责赌场荷官发牌手法不专业,根本搞错了重点。
二、理财师的话术进化论
三年前我在虹口某财富中心卧底调研时,亲耳听到90后理财师这样说服老太太:”年化8%?这比余额宝安全多了!”现在他们改说:”根据马克维茨投资组合理论…”配上iPad上的蒙特卡洛模拟动画,活像华尔街之狼上海分狼。中和应泰的培训手册里甚至有专门章节教销售如何用”夏普比率”、”α策略”等术语制造专业幻觉。
最绝的是他们发明的”双轨制话术”:对年轻客户强调区块链、ESG等时髦概念,对老年客户则搬出”抗通胀”、”养老规划”等传统恐惧。我有次假装客户录音,发现同一个固收产品被分别包装成了”数字时代稳健配置”和”抵御货币贬值的诺亚方舟”。
三、刚性兑付的幽灵舞会
某私募大佬曾跟我说:”在中国做财富管理,不会跳’刚兑舞’的活不过三集。”中和应泰们深谙此道:合同里写满风险提示,私下却暗示”央企兜底”;产品说明书用六号字列了28种风险,销售微信却发来”公司自有资金池托底”的语音。这种精神分裂式的风控,像极了在夜店蹦养生迪——既要嗨翻全场,又要保持人设不崩。
去年某信托暴雷事件中,我亲眼见证了一场精彩的”风险转移魔术”:先把违约产品包装成”技术性流动性问题”,再用新发产品募资兑付旧产品,最后请”首席经济学家”出来解读”市场正常波动”。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连华尔街出来的对冲基金经理都直呼内行。
四、金融炼金术的终极考验
判断这类机构是否正规,我有个野路子标准:看他们茶水间的咖啡机。如果摆着十万块的进口全自动机,但行政要求员工自备胶囊——基本可以判定是”精致利己主义”型机构;要是放着速溶咖啡随便喝,墙上还贴着”奋斗者宣言”,反而可能是真在做业务的。中和应泰属于前者还是后者?各位不妨亲自去看看他们外滩办公室的SMEG冰箱里藏着什么。
说到底,在刚性兑付信仰崩塌的今天,与其纠结”是否正规”,不如学会与风险共舞。下次遇到西装革履的理财师时,不妨直接问:”如果产品暴雷,你是会帮我维权,还是会第一时间退掉静安寺的学区房?”答案或许比任何监管牌照都真实。
(后记:文章发稿前收到线报,中和应泰某团队正在推广”元宇宙REITs”。看来金融创新的永动机,又要开始新一轮的魔幻表演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