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我在杭州某共享办公空间的吸烟区撞见老陈。这位连续创业者正对着手机屏幕练习”投资人喜欢的那种微笑”,领口别着的”联合创始人”工牌在应急灯下泛着诡异的蓝光。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在这个全民创业的时代,”联合创始人”这个头衔正在经历某种微妙的异化——它既是勋章,也是枷锁;既是真实价值的背书,又是精心设计的人设。
一、头衔通胀时代的幸存者偏差
三年前我参与过一个荒诞的”创始人相亲局”,组织者要求每位参与者必须带着工商注册信息入场。结果现场87%的人都顶着”联合创始人”头衔,其中有个做微商的姑娘,名片上印着六个不同领域的”联合创始人”身份。这种头衔通胀让我想起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次级贷款——当所有人都被贴上”优质资产”标签时,这个标签本身就失去了信用背书的能力。
真正的悖论在于:当创业咖啡馆里随便一杯拿铁都能泼到三个”联合创始人”时,那些真正在泥潭里打滚的创业者反而开始刻意隐藏这个身份。我认识一位做工业物联网的老哥,在拿下B轮融资前,对外永远自称”技术负责人”。他的理论很耐人寻味:”当你需要靠头衔证明价值时,往往说明你还没有足够的价值。”
二、权力幻觉与影子战争
联合创始人之间的关系,常常比任何商业教科书描写的都更接近政治博弈。去年有个做SaaS的团队找我做咨询,三位联合创始人各自带着律师来开会——他们为2.3%的股权差额已经撕了八个月,却没人记得产品已经三个月没迭代了。这种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很多联合创始人实际上在经营两家公司,一家是工商注册的实体,另一家是存在于PPT里的权力幻想国。
最吊诡的是股权分配艺术。我见过最精妙的操作是某AI公司设计的”动态股权池”,五个创始人各自拿着会随时间变动的虚拟股权。这个充满赛博朋克味的方案最终败给了人性——当某个创始人离婚时,他的前妻坚持要分割”未来可能增值的虚拟部分”。有时候我觉得,创业公司最该引进的不是CTO,而是婚姻咨询师。
三、人味:最后的护城河
在深圳硬件创业圈有个隐秘的传说:某团队在Demo Day前夜,两位联合创始人在华强北的夜宵摊上边吃炒粉边吵架,结果用油乎乎的餐巾纸画出了颠覆性的电路设计。这个故事被不断演绎的深层原因,或许在于我们潜意识里仍然渴望看到创业中那些”不完美的人味”。
这让我想起YC创始人保罗·格雷厄姆说过的一个观察:最成功的创始人往往带着某种”令投资人不安的怪异感”。当所有联合创始人都开始用同一套话术体系,穿着同款优衣库衬衫,展示着经过同样模板训练的”创业气质”时,或许正是创新力衰竭的开始。
尾声:寻找”必要之恶”的平衡点
上个月在东京偶遇一位做拉面连锁的”联合创始人”,这个前麦肯锡顾问现在每天凌晨四点亲自熬汤头。当他指着汤锅里漂浮的油脂对我说”这才是真正的股权分配协议”时,我忽然理解了联合创始人这个角色的本质——它既需要足够理性来设计游戏规则,又需要足够感性来记住为什么开始这场游戏。
在这个创业成为新宗教的时代,或许我们该重新定义成功联合创始人的标准:不是看他在新闻稿里出现的次数,而是看团队遇到危机时,其他人是否会本能地望向他的位置。就像我认识的那位总自称”公司首席灭火员”的创始人说的:”头衔会氧化,但人们记得住你手掌上烫伤的疤痕。”
(写完这篇文章后,我下意识摸了摸自己右手的虎口——那里确实有道疤,是五年前和联合创始人吵架时砸咖啡杯留下的。你看,有些教训终究要刻在皮肤上才作数。)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