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咖啡馆偶遇老同学,寒暄没几句他就开始眉飞色舞地推荐某家”年化18%”的理财平台。看着他被收益率烧得发亮的眼睛,我突然想起三年前那个在雷暴中血本无归的自己——当时我也这样向朋友安利过某家后来爆雷的机构。
这个行业最讽刺的地方在于:越是把”风控””合规”挂在嘴边的公司,往往越擅长把镰刀磨得雪亮。就像去年暴雷的”鑫富计划”,他们的宣传册上印着瑞士风控团队合影——后来被扒出照片是在某影视城拍的群众演员。
我见过凌晨三点还在核对底层资产的项目经理,也见过把客户资金当成私人提款机的”精英总监”。说到底,理财公司的可靠性根本不在于注册资本后面的零有多少个,而在于你能否看透那个穿着阿玛尼西装的人,到底是在用脑细胞还是肾上腺思考。
有个反直觉的发现:那些办公场地略显寒酸但基金经理敢晒自己持仓记录的,往往比CBD玻璃幕墙里只谈宏观趋势的更值得托付。就像买菜大妈永远比米其林评委更懂食材新鲜度——真正在市场上搏杀过的人,反而会对风险保持敬畏。
现在让我夜不能寐的不是某个具体产品,而是整个行业正在发生的异化。当理财师开始用短视频跳擦边舞推销信托,当年化收益率要用”前男友后悔率”这类梗来包装,我们到底是在做财富管理还是在搞赛博赌场?
或许该换个问法:不是理财公司可不可靠,而是我们是否还保有辨认风险的勇气。上次银行R2级产品跌破净值时,那些举着横幅要求”刚性兑付”的客户,何尝不是当年追着14%收益的同一批人?
(写完这段突然收到前同事消息,他刚跳槽的私募正在发行新品,年化报价22%。要不过去聊聊?——你看,人性的贪婪永远比风控模型跑得快。)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