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早期投资的老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拿政府引导基金的钱,感觉像在跟一个既慷慨又龟毛的丈母娘打交道——钱给得痛快,但总想知道你打算什么时候结婚生子。”这话糙理不糙,恰好戳中了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微妙处境。
五年前我在深圳参加某科创峰会时,见过一位拿着引导基金投资的AI芯片创始人。当时他PPT上写着“三年实现国产替代”的豪言壮语,台下坐着的引导基金负责人频频点头。去年偶然得知,那家公司最终转型做了智能门锁方案——不是说这赛道不好,但总让人觉得当初那份热血被现实悄悄兑了水。这种故事在圈内不算稀奇,甚至带点黑色幽默:国家想培育参天大树,但土壤里长出的可能是更适应现实的灌木丛。
引导基金最耐人寻味的地方在于,它试图用宏观战略的缰绳拴住微观创新的野马。有次我翻看某省引导基金的投决会纪要,发现委员们对“技术专利数量”的执着远超“商业模式创新”。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某些拿到资助的企业能把实验室堆满论文,却始终找不到第一个付费客户。某种程度上,这种偏好像极了中式家长——既然看不懂孩子玩的电竞游戏,那就先确保语数外成绩单漂亮再说。
但话说回来,若没有这些带着镣铐跳舞的资本,很多创新可能根本熬不过第一场寒冬。我认识个做量子计算硬件的团队,当初所有市场化基金听到“十年回报周期”都礼貌送客,最后是某地引导基金顶着“战略意义”的帽子投了首轮。现在回想起来,这种投资与其说是财务决策,不如说是对国家信用的某种对赌——赌的是五年后技术壁垒能转化成产业壁垒,赌的是地缘政治会继续倒逼自主创新。
最近新能源行业过山车式的行情,让这种赌博特性愈发明显。某知名光伏企业早年拿过大量引导基金,如今股价跌去八成,但期间催生的产业链配套和人才储备却是实打实的。这让我想起经济学家希克斯的那个比喻:有时候国家资本得像园丁,既要允许试错带来的杂草,也得忍受施肥过程中难免的肥害。
真正令我担忧的,或许是引导基金正在制造新的路径依赖。有些创业者不再钻研用户痛点,转而研究各地政府的产业指导目录——毕竟迎合政策风向比攻克市场简单得多。上次在某创业大赛当评委,连续五个路演项目都把“符合某号文件”写在PPT首页,这种趋同化创新让人后背发凉。当补贴取代需求成为创新驱动力,我们到底是在培育企业还是在饲养政策套利者?
或许理想的引导基金应该像中医针灸,既要找准创新穴道,还得掌握捻转提插的力道。最近浙江某基金尝试的“跟投权置换决策权”就很有意思——政府资金甘当哑巴股东,把投票权让渡给专业市场化机构。这种退后半步的智慧,反而可能更接近创新的本质:真正的突破从来不会在会议室PPT里诞生,它往往萌发于车库里某个冒烟的电路板,或是凌晨三点代码突然跑通时的一声嚎叫。
说到底,引导基金最该引导的或许不是技术路线,而是让冒险者敢冒险、让失败者体面失败的环境。当我们能坦然接受十个项目里九个半会夭折,剩下半个可能长成怪胎——那时候的创新生态,或许才真正配得上“引导”二字。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