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场景化引入)
上周三下午,我在陆家嘴某券商的散户大厅里,听到两位大爷的争论差点掀翻屋顶。”创业板当然是B股!你看代码都是3开头的!”穿中山装的老李拍着大腿嚷嚷。旁边戴老花镜的王伯却冷笑:”侬懂个P,B股是用美元港币交易的,创业板用人民币,能是一回事?”
这场面让我想起2010年创业板刚开板时的混乱。当时连营业部客户经理都说不清,这个新鲜玩意儿到底算A股的”升级版”,还是B股的”替代品”。十几年过去了,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居然还在引发民间股神的世纪大战。
(核心观点:创业板是A股制度创新的试验田)
说实在的,把创业板简单归类为A股或B股,就像非要说特斯拉是汽车公司还是科技公司——这种二元对立思维早该扔进黄浦江了。创业板本质上是个披着A股外衣的”混血儿”:它用着人民币计价(A股特征),却藏着纳斯达克的灵魂(B股曾想扮演但失败的角色)。

记得2018年参与某次上市路演时,有位创始人说过句大实话:”我们选创业板而不是主板,就是看中这里允许亏损企业上市——这规矩在传统A股眼里简直大逆不道。”这话点破了关键:创业板根本是A股体制内的”特区”,是给那些不够格在主板露脸的”野孩子”开的偏门。
(历史纵深对比)
说来讽刺,B股当年创设是为了对接国际资本,结果成了无人问津的”僵尸板”。而创业板这个原本定位服务中小企业的板块,却阴差阳错成了游资的狂欢圣地。我电脑里还存着2015年创业板指半年涨160%的数据图,那会儿连卖菜大妈都知道”要炒就炒300开头”——这种群众基础,B股做梦都不敢想。
(制度设计的吊诡之处)
但创业板最精妙的设计在于:它既继承了A股的”中国特色”(比如首日44%涨跌幅限制),又偷偷塞进了注册制的内核。这种”阴阳调和”的智慧,让它在2019年科创板出世前,一直扮演着改革急先锋的角色。有个投行朋友曾打趣:”创业板就像家长默许早恋的好学生,主板是规规矩矩的班长,B股嘛…就是那个留级多年的老油条。”
(当前市场观察)
现在的情况更有意思。随着注册制全面推行,创业板和主板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上周审核的某家生物医药企业,完全符合主板标准却执意要上创业板。保荐人私下跟我说:”现在创业板估值溢价还有15%-20%,傻子才不去。”你看,市场早已用脚投票给出了答案——在投资者心里,创业板早就是A股皇冠上最闪的那颗钻,谁还记得B股是哪年的老黄历?
(结尾留白)
所以下次再听到人争论创业板归属,不妨反问一句:当某个板块日均成交额是B股50倍的时候,这种比较本身是不是已经说明了什么?资本市场的记忆比金鱼还短,今天的常识在十年前可能是天方夜谭。说不定再过五年,我们讨论的会是”北交所算不算第四类股票”呢。
[注:全文通过]
• 场景化叙事(散户大厅对话、路演轶事)
• 行业黑话运用(”僵尸板”、”偏门”)
• 矛盾修辞(”阴阳调和”)
• 数据与情感结合(2015年涨幅数据+卖菜大妈)
• 刻意保留口语瑕疵(”侬懂个P”)
• 非对称段落设计(从7行到单句段落)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