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在陆家嘴咖啡厅,我无意中听到邻桌两位西装革履的投行人士争论该给客户推荐哪种指数基金。一个坚持说”宽基指数才是王道”,另一个则激动地拍着桌子说”行业指数超额收益更诱人”。当时我抿着拿铁暗自发笑——这些人把分类体系说得像数学公式般精确,却忘了市场本质上是个充满情绪的生物。
一、被神化的”科学分类法”
主流教科书会把指数基金切成宽基、行业、主题、策略四大块,像超市货架般整齐排列。但恕我直言,这种分类更像营销话术而非投资哲学。去年我帮一位退休教师做资产配置,她执着于要买”最纯正的宽基指数”,结果发现所谓沪深300指数里金融股权重超过35%——这哪是宽基?分明是戴着面具的行业赌注。
更有趣的是所谓”Smart Beta”策略基金。某知名基金公司去年推出一只低波动指数基金,宣传册上写着”科学因子模型”,实际调仓时却疯狂追涨白酒股。因子投资?我看更像是给追涨杀跌穿上了燕尾服。
二、分类幻觉与认知陷阱
我们总幻想分类能带来掌控感,就像小孩把积木按颜色排列。但市场真正残酷之处在于,当新能源指数基金暴涨时,没人会在意它里面混进了多少光伏概念股;当暴跌来临时,投资者才发现自己买的是挂着”环保”标签的周期股组合。
我有个血泪教训:2020年跟风买过一只”科技创新指数基金”,后来发现其重仓股里竟有水泥机械公司。基金经理理直气壮地说”这是智能建造设备”,那一刻我深刻理解什么叫”分类学魔术”。
三、超越标签的生存法则
经过多年试错,我逐渐形成另类分类法:把指数基金分为”讲故事型”和”真赚钱型”。前者包括大多数主题指数,靠着元宇宙、碳中和等美好叙事收割流量;后者往往是 boring 到极致的传统指数,比如公用事业指数,涨得慢但确实在创造现金流。
最近让我警觉的是QDII指数基金分类。表面上按投资区域分为美股、港股、新兴市场等,但实际上这些基金的净值波动更多取决于汇率变化而非标的本身。就像去年买纳斯达克指数基金的投资者,赚了美股涨幅却亏在美元兑人民币贬值上——分类表可不会告诉你这种隐藏陷阱。
四、在混沌中寻找秩序
或许我们该借鉴博物学家的分类智慧:既承认物种的固有特征,也接受变异的存在。就像观察野生动物,宽基指数是草原上的狮群,行业指数是树冠间的猴群,而主题指数更像是人工饲养的杂交物种——看起来漂亮,但野性早已被驯化。
最近我在试验一种动态分类法:每月根据估值变化重新划分基金阵营。比如当消费指数PE突破50倍时,它就自动从”价值型”转入”博弈型”类别。这种分类虽然主观,但至少诚实地揭示了风险本质。
说到底,指数基金分类从来不是数学问题,而是人性博弈的映射。当我们执着于给基金贴标签时,或许真正需要分类的是我们自己的贪婪与恐惧。下次选择指数基金前,不妨先问问自己:是要参与一场精心设计的数字游戏,还是准备好在人性赌局中下注?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