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城投的生存悖论:信合建投的扩张迷思与隐性代价

去年秋天,我去信阳出差时路过平桥大道,看到信合建投新立的产业园招商广告牌在雨中显得格外醒目。广告语写着”打造豫南经济增长极”,但围墙内却只停着几辆挖掘机,荒草长得比护栏还高。这种场景在中部地区的城投项目里太常见了——宏大的愿景与骨感的现实之间,总隔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距离。

我有个在开发区管委会工作的老同学曾吐槽:”现在搞基建就像在沙滩上堆城堡,潮水一来什么都留不下。”他说的潮水,指的是那些依靠土地财政和债务滚动维持的投资模式。信合建投作为区级平台公司,表面上承担着城市运营商的职能,但实际上更像是个戴着镣铐的舞者——既要完成政府指令性的投资任务,又要艰难地维持市场化经营的体面。

最让我困惑的是这类企业的价值衡量体系。如果单看财报,信合建投可能保持着漂亮的资产增长曲线,但当你把周边因拆迁补偿纠纷常年上访的农户、那些容积率被强行提高的住宅项目、还有为配套基建而背负的隐性债务都计入成本时,这种增长到底还剩多少正效益?有个做审计的朋友私下说,他们现在看城投报表都习惯性把”无形资产”科目打七折——因为里面塞了太多难以变现的基础设施评估值。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也不能简单用市场企业的尺子去丈量城投公司。去年疫情期间,信合建投三天内完成隔离点改造的事让我印象深刻。这种时刻,平时被诟病”效率低下”的国企体系反而展现出独特的组织韧性。这或许揭示了这类企业的本质:它们本就是政策工具与市场实体的矛盾结合体,就像双螺旋结构般相互缠绕又彼此制约。

河南信合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最近注意到个有趣的现象:信合建投开始频繁出现在光伏电站、冷链物流等新基建领域。这种转型看似顺应趋势,但仔细想想,区级城投真具备运营专业园区的能力吗?还是说这不过是又一轮政策套利的开始?我见过太多地方平台公司,最后都沦为装项目的壳公司,核心竞争力十年如一日地停留在”协调政府关系”的层面。

有时候忍不住想,如果把这些年各级城投付出的试错成本集中起来,或许都够再造个港珠澳大桥了。但现实是,我们仍然在不断重复”立项-融资-建设-运营困难-债务重组”的循环。就像信阳街头那些修了又挖的马路,每次破开路面时都说要铺设最新型的管网,但市民们更在意的,反而是施工期间每天要多花半小时绕行。

或许我们应该接受一个事实:地方城投本就是特定制度环境下的过渡产物。它们像都市里的行道树,看似整齐划一地生长,实则根系都被限制在方寸之隔的树池里。当真正的风雨来临时,最先倒下的往往是那些表面枝繁叶茂,实则根基早已被混凝土困住的树木。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时,手机弹出信合建投发行新一期公司债的新闻,票面利率比同类民企低了整整200个基点。这个细节或许比千言万语都更能说明问题。)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659/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3小时前
下一篇 5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