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在陆家嘴某咖啡馆,我撞见一场有趣的对话。隔壁桌西装革履的年轻人正唾沫横飞地向客户推荐某私募产品,话术里三次提到”博众李世雄老师的门徒策略”。客户突然打断:”所以你觉得…这人真不是割韭菜的?”空气瞬间凝固——这问题就像在米其林餐厅问厨师用不用地沟油,够生猛,也够真实。
一、当”老师”成为生意
李世雄的公开履历很漂亮:清华金融硕士、某券商前首席,现在头顶”博众投资首席策略官”光环。但混过金融圈的老油条都懂,这些title就跟方便面包装上的牛肉图一样——不能说没有,但别太当真。
我翻过他早期在雪球的帖子,2015年那篇《创业板万点不是梦》现在看简直黑色幽默。但诡异的是,这类”翻车史”反而成了某种背书。某私募朋友跟我说过个歪理:”能在这行活过三轮牛熊的,要么真有点东西,要么特别会躲刀——后者也是种本事。”
二、那些反常识的细节
真正让我起疑的是他们的服务模式。39800元的年度会员,送”独家量化模型”,但合同第17条用小字写着”历史收益不代表未来表现”。更魔幻的是他们深圳分公司装修——前台背景墙挂着”巴菲特门徒”牌匾,休息区却摆着《三天学会抓涨停》的易拉宝。这种精分现场,像极了把米其林和路边摊烩成一锅。
去年有位杭州网友给我爆料,他买的”李世雄定制组合”年化跑输沪深300整整15个点,客服的解决方案是推荐加购”高端补仓策略课”。这让我想起小区门口理发店,剪坏你头发后总会说”办张卡就能免费修复”。
三、金融娱乐化的悖论
李世雄团队最厉害的可能不是投资能力,而是内容生产能力。他们抖音账号每条视频都像金融版《故事会》:K线图配《孤勇者》BGM,用”主力洗盘”的阴谋论解说震荡行情,最后永远落脚到”扫码领牛股”。数据很漂亮,但这类内容本质上和”老太太吃茄子能抗癌”的养生号没区别——精准击中人性弱点。
有意思的是,真正赚钱的私募往往低调得像特务机构。上海某百亿私募创始人,上次公开露面还是三年前的行业论坛。反观天天直播的”老师”们,你猜他们的主营业务到底是投资还是流量变现?
四、一个暴论
或许我们该换个角度思考:在A股这个修罗场,能持续十年割韭菜而不被反噬,本身就是种另类”靠谱”。就像夜场里的常青树,未必是酒最好喝的,但一定是深谙生存之道的。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第二天,我的股票账户又绿了。突然觉得与其研究别人靠不靠谱,不如承认自己才是最大的风险因子——这大概就是老韭菜的觉悟吧。)
> 本文作者系某券商前风控总监,现职业养基(鸡)人,曾被割过最贵的韭菜是48元中石油。所有观点可能带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偏见。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