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陆家嘴一家咖啡馆无意中听到邻桌两位西装革履的年轻人热烈讨论着各自的ETF持仓。他们用近乎传教士般的热情比较着行业ETF的费率差异,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滑动时流露出某种笃定的虔诚。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ETF或许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精致的精神麻醉品——它用「分散风险」「低成本」「便捷」的糖衣,包裹着当代投资者对独立思考的集体性放弃。
传统智慧告诉我们,ETF是指数化投资的完美载体。但恕我直言,这种认知存在危险的谬误。真正的指数投资需要忍受市场极端波动时的心理煎熬,而如今的ETF投资者却像被惯坏的孩子,动不动就一键调仓甚至设置自动止损——技术便利正在摧毁价值投资最核心的耐心品质。我2018年亲眼见证某个主打智能投顾的平台,其推荐的ETF组合在暴跌中触发了自动再平衡机制,结果完美实现了「高买低卖」的荒谬操作。这哪里是指数投资?分明是用算法包装的追涨杀跌。
更值得玩味的是ETF如何异化我们的投资感知。当投资者每天盯着手机屏幕上跳动的ETF净值时,他们早已忘记自己持有的其实是具体公司的股权。就像超市里购买预制菜的食客,不再关心食材原本的产地和滋味。这种异化到达极致时,甚至会出现黑色幽默的场景:某科创板ETF的狂热持有者,竟说不清该ETF前十大重仓股中任意三家公司的实际业务。
行业ETF的流行更是暗藏认知陷阱。新能源车、半导体、元宇宙——这些光鲜的标签像磁石般吸引着渴望「抓住时代脉搏」的投资者。但标签背后是残酷的真相:很多行业ETF的成份股调整存在明显滞后性,当某个概念退潮时,散户往往成为最后接盘的人。这让我想起2021年教育ETF的崩塌,那些坚信「刚需行业永不倒」的持有者,至今仍在深套中等待救赎。
某种程度上,当代ETF投资已经演变为一种行为艺术。社交媒体上晒出ETF定投截图的新中产,与其说是在积累财富,不如说是在进行某种身份认同的表演。他们用定期扣款的机械动作来对抗内心的焦虑,用「长期主义」的口号掩饰对短期波动的恐惧。这种投资仪式最吊诡之处在于:当所有人都采用相似的策略时,市场有效性假说本身就会崩塌——跟踪同一指数的ETF大规模资金流动,反而会成为扭曲个股价格的破坏性力量。
或许我们应该重拾本·格雷厄姆的古老智慧:投资的本质是对企业价值的独立判断。当你决定买入某个ETF时,至少应该像直接买股票那样,认真翻阅其持仓明细和招募说明书。别让那些华丽的K线图和便捷的交易界面,麻痹了你作为真正投资者的神经末梢。
在这个被数据流裹挟的时代,偶尔断开网络连接,用纸笔计算ETF真实的内在价值——这种看似迂腐的行为,可能比任何智能投顾都更能守护你的财富。毕竟,真正能穿越牛熊的从来不是某只ETF产品,而是投资者那颗未经异化的、敢于独立思考和等待的大脑。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