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财顾问成为”算命先生”
上周三下午,我坐在星巴克等朋友时,无意间听到隔壁桌两位中年男士的对话。”老王,我最近在财富在线投了50万,年化12%,稳得很!”这句话让我差点被咖啡呛到。不是因为惊讶于12%的收益率——在这个低利率时代,这数字确实诱人——而是”稳得很”这三个字透露出的盲目自信。
这让我想起2018年P2P暴雷潮时,我那位把全部积蓄投入某平台的老同学。当时他也是这么说的:”平台老板上过央视,稳得很。”结果呢?血本无归。现在,类似的剧情似乎又在”财富在线”这样的互联网理财平台上重演。
高收益背后的”数字魔术”
打开财富在线的官网,映入眼帘的是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字:历史年化8%-15%、百万用户选择、银行级风控…这些数字编织出的美好图景,确实让人心动。但作为一个在金融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油条”,我对这些数字有着本能的警惕。
记得去年参加一个金融科技论坛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风控总监酒后吐真言:”你知道这些平台的高收益是怎么来的吗?就是玩期限错配和资金池,用新钱还旧债,跟当年的P2P一个套路。”这话虽然刺耳,但不无道理。财富在线宣称的”智能分散投资”,细看产品说明才发现,大部分资金最终流向了几个房地产项目和信用债——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这真的”稳”吗?
“银行存管”的安全幻觉
财富在线最常宣传的卖点之一就是”银行资金存管”。这确实比当年的P2P进步了不少,但存管≠保障。就像把钱包交给保安保管,保安只负责看管,不保证钱包里的钱不会贬值或消失。
我特意咨询了在银保监会工作的朋友,他的回复很直接:”存管只是资金流转环节的安全措施,对底层资产的风险毫无影响。很多投资者误以为有存管就万无一失,这是最大的认知误区。”
用户体验的”甜蜜陷阱”
不得不承认,财富在线在用户体验上下了大功夫。简洁的APP界面、即时的收益显示、贴心的客服…这些设计都在潜移默化中降低用户的风险警惕性。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易用性启发”——人们倾向于认为使用起来简单方便的产品更可信赖。但金融投资不是点外卖,便捷性从来不是安全性的保证。
我曾在某平台做过一个小实验:注册后连续三天查看账户,每天都有几元钱的”体验金收益”入账。这种即时的正向反馈会让人上瘾,就像老虎机偶尔吐出几个硬币,引诱你投入更多本金。财富在线的”每日收益可见”设计,异曲同工。
刚性兑付的幽灵仍在徘徊
尽管监管部门三令五申禁止承诺保本保收益,但财富在线这类平台仍在打擦边球。客服话术中常见的”历史100%兑付”、”平台成立以来零违约”,本质上都是在暗示”刚性兑付”的存在。这种暗示比直接承诺更危险,因为它既规避了法律风险,又成功地在投资者心中植入了错误预期。
我认识的一位私募基金经理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在中国做理财,最危险的不是风险本身,而是风险被精心包装后的不可见性。”财富在线把高风险产品包装成”稳健理财”的做法,正是这种危险的完美体现。
理财还是赌博?关键在认知
说到底,财富在线靠不靠谱,取决于你如何定义”靠谱”。如果你把它当作一个高收益的投资渠道,明白其中的风险并做好本金损失的准备,那它和其他高风险投资没什么区别。但如果你真的相信”高收益低风险”的宣传,把它当作银行理财的替代品,那就是在玩一场危险的游戏。
金融行业有句老话:当你不知道收益从哪来时,很可能你就是收益的来源。面对财富在线这类平台,我们或许该多问问:这些收益到底从何而来?为什么银行给不了这么高的利率?平台靠什么赚钱?问完这些问题,答案自然就清晰了。
结语:理财先理脑
写完这篇文章,我收到了那位星巴克偶遇的”老王”的消息——他的朋友已经追加投资到100万了。我没有劝他撤资,只是分享了2018年P2P暴雷时的一些新闻报道。理财终究是个人的选择,但选择的前提是充分认知。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最贵的不是金钱,而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财富在线或许是个不错的平台,但任何把资金托付给他人前的灵魂三问都不过分:我了解这个产品吗?我能承受最坏结果吗?如果平台倒闭了我怎么办?
毕竟,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稳得很”的,大概只有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下的50万保障额度了——而这,恰恰是大多数高收益平台无法承诺的。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