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喝酒,他忽然问我:”你觉得长盛中证100这只基,到底算不算个好选择?” 我抿了口威士忌,冰块在杯壁上撞出清脆的声响。这个问题就像在问”婚姻到底值不值得”——答案永远取决于你站在哪个时间维度上看。
说实话,我第一次接触519100还是2018年股市寒冬。那时我刚把P2P里最后一点本金赎回来,看着账户里缩水30%的数字,突然对所谓”高收益”产生了生理性厌恶。基金经理在路演时反复强调”跟踪误差低于0.3%”时的表情,像极了超市促销员保证临期牛奶绝对没过期的神态。
但有意思的是,这两年市场教育了我们所有人。当隔壁炒币的老王去年亏掉首付,当同事重仓的中概互联基金腰斩再腰斩,这个看似笨拙的指数基金反而显露出某种哲学意味——它从不承诺带你飞向月球,但保证你不会坠入深渊。就像个老实的婚姻对象,或许给不了心跳加速的浪漫,但深夜加班回家总有一盏灯亮着。
最近让我失眠的是另一个发现:当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定投这类宽基指数,某种集体性的风险厌恶正在重塑整个投资生态。上周在某乎看到个00后发的实盘帖,标题是”25岁退休计划”,配图居然是519100三年定投收益曲线。这代人的理财观简直像经过核辐射变异——他们既不像父辈那样迷信银行理财,也不像85后那样痴迷杠杆,反而把指数基金当作数字时代的储蓄罐。
有次和做行为金融学的教授聊天,他提出个尖锐观点:跟踪中证100本质上是在赌国运,但更是在赌头部企业的马太效应会持续加剧。这个观点让我半夜突然坐起来查数据——果然,近五年头部10%成分股权重占比提升了7.2%。某种程度上,我们买的不是指数,而是资本聚集的加速度。
当然必须说个反直觉的观察:在新能源、半导体这些赛道此起彼伏的喧嚣中,持有这种”无聊”的基金需要某种反人性的克制。就像拒绝刷短视频转而读纸质书,抗拒算法投喂选择自主思考——每次打开账户看到平平无奇的净值曲线,都需要对自己重复咒语:”慢就是快,少就是多。”
最近有个微妙变化值得玩味:原来根本看不上指数增强的私募大佬们,开始偷偷研究Smart Beta因子。这让我想起上世纪美国被动投资兴起时的场景,或许我们正站在某个历史褶皱点上。当阿尔法越来越难猎取,拥抱贝塔反而成了最叛逆的选择。
所以回到最初那个问题,我现在会这样回答:519100就像现代人的数字铠甲,不能保证你在财富战场上斩将夺旗,但至少能让你活着看到终局。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有时候最大的激进,恰恰是选择保守。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