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第一次注意到166005这个代码,是在一个失眠的凌晨三点。手机屏幕的光刺得眼睛发疼,而那个六位数字像某种神秘的咒语,在各类财经App的推荐位上反复跳动。你不得不承认,这个时代最诡异的宗教,大概就是我们对一串串金融代码的集体崇拜——仿佛那几个数字真能预言财富的彼岸。
我有个做自由编剧的朋友,去年把所有稿费砸进了这只基金。他说这叫”艺术家的对冲”——写不出剧本时至少能看K线图获得虚假的掌控感。结果今年影视寒冬,他的基金账户比创作灵感枯竭得更彻底。这很讽刺不是吗?我们总把理性投资挂在嘴边,但选择基金时却像在拉斯维加斯押注轮盘赌,区别只是赌场会给你免费酒水,而券商只会推送冷冰冰的止损提醒。
深度扒过这只基金的持仓后,我发现个有趣的现象:它的重仓股里藏着三家新能源公司和两家白酒企业。这种组合像把特斯拉和茅台扔进同一个醒酒器——看似荒谬却暗合某种中国式投资哲学:既要追逐风口上的科技叙事,又舍不得传统赛道的确定性。某种程度上这像极了当代人的精神分裂,一边刷着元宇宙讲座一边盘核桃手串。
但最让我后背发凉的是,当我们谈论166005时,其实已经没人关心它背后对应哪些实体产业。基金经理的访谈比上市公司财报点击量高十倍,净值估算的弹幕比产品说明书更受追捧。某个周二下午我亲眼见到券商营业厅里,七十岁的老太太用放大镜研究MACD金叉——那场景荒诞得像是黑镜的废弃剧本。
或许我们都该冷静想想:当基金代码变成社交货币,当投资组合成为身份象征,我们究竟是在配置资产还是在参加一场大型行为艺术?有次在陆家嘴的咖啡馆,我听见邻桌两个年轻人用讨论星座运势的语气分析这只基金的”命理”,那一刻突然觉得,166005与其说是产品代码,不如说是这个焦虑时代的心理投射。
(后记:那位编剧朋友最近开始写科幻剧本,主角是个通过基金代码预测未来的AI。你看,人类终究擅长把创伤包装成创作素材——这大概比任何投资都更保值)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