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陆家嘴的一场酒会上,我遇到一位自称影视投资人的王总。他晃着香槟杯对我说:”现在最稳妥的投资就是电影,你看战狼2回报率多少倍?”三个月后,我在朝阳法院门口看见他正被一群大爷大妈围着要债——他所谓的”正规平台”,不过是个用虚假项目募资的皮包公司。
这事让我琢磨了很久。所谓正规,到底是个相对概念还是绝对标准?就像你去菜市场买注水肉,注得少的摊贩反而成了”良心商家”。
现在满大街的影视投资APP,个个打着”联合出品方直投”的旗号。但仔细想想,真正能赚钱的项目,为什么需要跑到抖音投流找散户?中影、博纳这些头部公司门口,等着送钱的机构投资者早就排到五环外了。有个在光线工作的朋友私下说,他们内部员工想跟投重点项目都要抢破头,哪轮得到外人?
最讽刺的是,很多平台把电影管理条例第十七条挂在首页当背书,却绝口不提其中”单位投资额不低于100万”的条款——这年头把投资门槛设到5万、10万的平台,本质上就是在法律灰色地带蹦迪。
我跟踪过某个号称有国企背景的平台,他们的风控总监曾在某次行业沙龙说漏嘴:”我们真正赚的不是项目分红,是管理费和超额收益分成。”这话细思极恐,意味着哪怕项目亏穿地心,平台照样能抽走你本金的20%作为”运营费用”。
不是说没有真机会。去年有部小成本文艺片春江水暖,通过众筹平台找了300多个投资人,最后不仅走了戛纳,回报率也相当不错。但关键人家透明得像块玻璃——从剧本到预算表全公开,连导演的过往作品豆瓣链接都打包发给你。
现在让人头疼的是,很多平台把简单事情复杂化。动不动就搬出”票房收益权证券化””衍生品预期收益质押”这种术语,搞得跟华尔街之狼拍续集似的。其实说到底,电影投资就三件事:项目是不是真存在,钱到底去了哪,分账能不能看明白。
有个检验方法很实用:让对方提供最近三个成功项目的完整退出记录。真的平台巴不得展示业绩,假的立马就开始”商业机密不可泄露”那套说辞。就像测试男生是否单身,让他立刻打开手机相册一样立竿见影。
最近影视行业寒冬,反而让某些平台更疯狂了。上个月我就收到个推送,说某公司拿到流浪地球3的投资份额——结果郭帆导演第二天就在微博辟谣。这种荒诞剧天天上演,比电影本身精彩多了。
或许我们该回归常识:当出租车司机都开始聊电影投资时,这个赛道早就挤满了收割机。真正的好项目从来静水流深,就像西宁FIRST影展那些创投会,大佬们揣着支票本猫在角落里盯人,哪需要满世界打广告。
要是真忍不住想投,不如先拿这笔钱买一年电影票。坐在影院里摸着良心问问:银幕上这种质量的片子,值不值得你押上半年工资?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