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三点前,我又习惯性地刷新了手机——580002的净值更新了。这个动作和我父亲二十年前每天准时守在收音机前听股票行情本质上没什么不同,只是工具从半导体变成了智能手机,而那份对数字涨跌的紧张感,跨越了两代人却丝毫未减。
说起来挺讽刺的。我们这代人总嘲笑父母那辈人把银行存单藏在枕头底下太过保守,但自己对着手机屏幕上小数点后四位的波动时,心跳加速的程度恐怕比他们当年更甚。上周和做私募的朋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年轻人买基金和追星打投没什么两样——都是为了一串数字神魂颠倒。
记得去年三月市场大跌那天,我持有的三只基金单日跌幅都超过5%。当时正在开项目会议,手机推送弹窗的那一刻,我居然对着PPT走了整整五分钟的神。后来我意识到,我们关注的哪里是净值本身?分明是数字背后那个若隐若现的财务自由幻影。
有个现象特别有意思:同样是亏损5%,如果是因为市场普跌导致的净值回撤,大多数人都能坦然接受;但如果是自己刚赎回就反弹,那种悔恨感足以让人半夜辗转反侧。这说明什么?我们计较的根本不是绝对数值,而是那个”本可以更好”的平行宇宙。
最近和做行为金融学的教授聊过这个话题,他有个尖锐的观点:当代年轻人对基金净值的执念,本质上是一种对抗不确定性的仪式感。在35岁危机、AI替代、经济下行多重焦虑的夹击下,每天下午三点准时出现的那个数字,成了少数还能被量化、被追踪、被期待的确切事物。
但说真的,我们是不是太过迷恋这种虚假的掌控感了?我认识一个95后姑娘,她定投580002两年从没看过当日净值:”设置好扣款日期就删了APP,就像每个月给未来的自己存封信。”这种反直觉的操作反而让她成了朋友圈里收益最稳的那个。
有时候觉得,基金净值这东西就像现代社会的占卜签文——所有人都知道短期波动充满随机性,但还是忍不住每天解读其中的”预兆”。昨天净值涨了就觉得经济要复苏,今天跌了又怀疑是不是该清仓避险。这种反复横跳的心理游戏,恐怕比市场本身的波动更耗人心力。
说到底,那个四位数代码背后的净值曲线,终究只是我们与自己欲望对话的媒介。它既不会因为你的频繁查看而多涨几分,也不会因为你的忽视而停止波动。或许真正的投资智慧,是学会在数字的潮起潮落中,找到那个不被净值绑架的自己。
(写完看了眼时间——14:57,还有三分钟更新今日净值。你看,知行合一果然是世间最难的事。)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