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他又在吹嘘自己去年靠CPE项目赚了翻倍的收益。我抿了口威士忌,没忍心告诉他,同一时期我投的三个所谓”优质CPE”项目,有两个还在ICU里躺着。这让我想起去年在陆家嘴某个投资人沙龙上,一个穿着定制西装的小伙子信誓旦旦地说:”CPE就是稳健投资的代名词。”当时要不是手里端着香槟,我真想往他锃亮的皮鞋上踩一脚。
说到底,CPE(Credit Private Equity)这东西就像个带着天鹅绒手套的铁拳——外表光鲜,内里凶险。我最烦那些把CPE包装成”低风险高收益”的理财顾问,他们说话时永远带着那种经过精密计算的微笑,仿佛在推销一款新型保健仪器。事实上,任何声称能完美平衡风险与收益的CPE项目,都值得你先往对方咖啡里撒把盐。
记得2019年我投过某个新能源CPE基金,当时路演材料做得比科幻小说还精彩。基金经理信誓旦旦地说”最坏情况也能保住本金”,结果三年后项目清算时,我拿到手的是一堆抵扣税款的亏损证明和一本精装版ESG报告——说真的,那本报告的印刷成本可能都比剩余资产值钱。
现在某些GP(普通合伙人)的操作才叫绝。他们把杠杆加到令人发指的程度,然后用层层嵌套的结构把风险伪装成创新。就像我上个月看到的某个物流地产CPE,明明是个标准的债权投资,非要包装成”新型REITs+供应链金融”的混合体。这种项目让我想起小时候玩的俄罗斯方块——看起来严丝合缝,但只要来一个长条棍就能瞬间崩盘。
有意思的是,越是经济下行期,CPE市场反而越热闹。就像下雨天突然冒出来的蘑菇,各种结构化产品层出不穷。但我发现个规律:当理发师都开始和你讨论CPE投资机会时,差不多就该系好安全带了。这个现象比我去年在首尔见过的”泡沫咖啡”还魔幻——层层叠叠的甜蜜假象下面,藏着半杯苦到发涩的黑咖啡。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理解”稳健”这个词。在CPE领域,真正的稳健不是追求零风险,而是像老练的冲浪手那样——不是避开所有浪头,而是清楚知道每个浪的破坏力极限。我越来越偏爱那些敢把瑕疵写在募资书前三页的GP,就像我认识的一位德国基金经理,他居然把项目风险因素用加粗红字印在封面,这种反人性的诚实反而让人安心。
最近让我失眠的是另一个问题:当AI开始大规模参与CPE尽调,我们到底是在规避风险还是在制造新的盲点?算法能精准计算违约概率,但永远理解不了某个实控人飘忽不定的眼神意味着什么。这就像给外科医生配了最先进的医疗机器人,却切断了他的触觉神经——数据很完美,但总缺少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直觉预警。
如果你现在非要我给个建议,我会说先把募资书里那些光鲜的术语翻译成人话:”结构化设计”可能就是”我们加了杠杆”,”多元化配置”大概是”这几个项目其实半斤八两”,而”超额收益”往往意味着”先把20%的管理费揣兜里再说”。毕竟在这个行业待久了,你会发现自己最后修炼成的不是投资大师,而是个专拆华丽包装的拆弹专家。
(写完这段突然想起,明天还要去参加某个CPE基金的季度说明会,得先把胃药备好——毕竟又要面对那群能把亏损说成战略调整的语言艺术家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