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这位创业十年的老炮儿突然问我:”你说,我去年融了2000万,算投资还是融资?”我差点把嘴里的威士忌喷出来——这问题就像问”吃饭和做饭有什么区别”,看似简单,却藏着无数个认知陷阱。
大多数人会把这两个词混为一谈,就像把油门和刹车都叫做”踏板”。但以我这些年目睹的创业悲喜剧来看,搞不清这个区别的创始人,最后往往成了别人酒桌上的警示故事。
投资更像是在种树。你得先挖坑、施肥、除虫,盯着它经历十几个春夏秋冬。去年接触过一位做有机农业的姑娘,投资人陪她熬过了三次台风灾害和两次供应链断裂,第五年才见到回头钱。这种关系带着某种古老的契约精神——我赌的是你这个人,以及时间带来的复利魔法。
而融资呢?根本是给赛车加油。你必须清楚知道下一个服务区在哪儿,油箱见底前要跑出多少里程。见过太多团队拿钱后疯狂烧钱扩张,结果在下一个加油站前五十米熄火。最讽刺的是,某些风口上的项目,融资速度比他们产品迭代的速度还快。
有意思的是,这两件事正在发生诡异的身份互换。现在有些投资机构要求三个月尽调、对赌协议、强制回购条款——这哪是投资?根本是高利贷穿了西装。反倒是某些产业资本,愿意用五年十年周期陪跑,这融资倒做出了投资的味儿。
我特别反感那种”融资即成功”的论调。去年某个区块链项目融资发布会上,创始人把投资协议甩在桌上当勋章的嘴脸,像极了把结婚证裱起来满街炫耀的傻子。钱进来只是故事的开始,但太多人把它当成了大结局。
真正残酷的差别在于退出机制。投资者往往等着公司上市或被收购时套现走人,而融资者呢?很可能要陪着公司走到最后一刻——要么上天堂,要么下地狱。就像赌场里发牌的人和押注的客人,看似都在牌桌旁,实则隔着命运的玻璃墙。
最近AI热潮里更显现出这种分裂。有些团队拿着GPT接口包装个壳就敢估值十亿,这哪是融资?根本是行为艺术。反倒是那些死磕底层算法的团队,融不到钱就抵押房子继续干——后者才配叫投资,投资的是人类未来的可能性。
所以回到老王的问题。我晃着酒杯说:”那得看给你钱的人,是准备当股东还是当债主。是等着收割,还是愿意一起播种。”他愣了半天,突然把杯里的酒一饮而尽:”妈的,那我去年找的是刽子手啊。”
夜深了,酒吧打烊的灯亮起来。我们走在满地融资新闻碎片的街上,突然觉得:这个时代最奢侈的,根本不是融到多少资金,而是找到那个愿意和你一起浪费时光的人——在商业世界里,这种浪费反而成了最精明的投资。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