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研经费遇上数字迷宫:我在博士后基金系统里的奇幻漂流

去年深秋的某个凌晨,我瘫在实验室的转椅上,盯着屏幕上那个熟悉的蓝色登录界面——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管理信息系统。窗外飘着冷雨,而我的咖啡早已凉透。这已经是我第三十七次尝试上传那份该死的申请书,系统又一次弹出了那个令人费解的错误代码:”E-1104:附件格式异常”。

说真的,我第一次接触这个系统时的天真劲儿现在想来都觉得可笑。那时我以为,既然是国家级科研基金的管理平台,应该像瑞士钟表般精密优雅。结果呢?它更像是个充满玄学的神秘仪式——你得在特定时辰(避开系统维护时间)、使用特定法器(IE浏览器兼容模式)、念动特定咒语(反复清空缓存刷新)才可能窥见门径。

最让我困惑的是,这个本该促进科研创新的系统,本身却散发着某种反创新的气质。就拿那个著名的”研究基础”填报模块来说吧:它要求你把十年的研究成果压缩进2000个字符的文本框里——这简直比让爱因斯坦用推特摘要解释相对论还离谱。我认识的一位材料学博士最后不得不发明了一套堪比密码学的缩写体系,结果评审专家看得一头雾水,还以为他在研究古埃及象形文字。

有时候我不禁怀疑,这套系统设计者是不是在玩某种行为艺术。为什么每次登录都要重新验证身份?为什么PDF上传后总会神秘地丢失页码?为什么预算填报页面的数字相加永远会比总和栏多出0.01元?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组合起来却构成了当代科研人员的数字版西西弗斯神话。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管理信息系统

不过话说回来,最近几次更新倒是让我嗅到些不一样的气息。新增加的”智能表单校验”功能虽然偶尔会把正常的中英文混排标为错误,但至少试图理解人类的使用习惯了。这让我联想到去年参加某次学术会议时,听一位系统架构师酒后吐真言:”我们正在把二十年积累的技术债,转换成一行行重构的代码。”当时觉得是醉话,现在品出几分悲壮。

最讽刺的是,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系统,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了科研界的公平使者。毕竟当所有人都要面对同样的系统崩溃、同样的上传限速、同样的验证码模糊时,某种诡异的平等就产生了。我记得有次和北大、交大的朋友同时卡在提交环节,大家在微信群里边骂边互相指导的样子,竟有种革命战友般的温情。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管理信息系统

或许这就是中国特色科研管理的魔幻现实主义——我们一方面抱怨着系统的反人类设计,另一方面又依赖它维系着学术界的运转。就像北京早高峰的地铁,人人都骂挤,但谁都离不开。

现在我又坐在这个蓝色界面前,准备提交新一年的本子。光标在”提交”按钮上悬停良久,我突然想起那个经典比喻:科研就像在黑暗房间里摸黑找黑猫。而现在,我们还得先通过数字迷宫的考验,才配拥有摸黑的资格。

(后记:就在完稿前,系统突然弹出更新公告,声称解决了87%的已知问题。我默默备份了所有材料——别问为什么,这是用血泪换来的经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561/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11小时前
下一篇 11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