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硅谷的一家咖啡馆里目睹了一场典型的”创业表演”——两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正激情澎湃地向一位潜在投资人推销他们的”颠覆性”想法:一款能让宠物通过脑电波与主人交流的智能项圈。他们不断抛出”独角兽”、”蓝海市场”、”指数级增长”这样的词汇,而那位投资人则频频点头,仿佛已经看到了下一个Facebook的雏形。这一幕让我不禁思考:我们是否把创业文化神化到了危险的地步?
创业神话的祛魅
创业圈有个奇怪的现象:我们把失败浪漫化了,却对成功有着近乎宗教般的崇拜。在各类创业大会和媒体报导中,充斥着”车库起家”、”白手起家”的神话,却很少有人提及,大多数成功创业者实际上来自中上阶层家庭,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人脉网络。我认识的一位连续创业者曾私下告诉我:”所谓’从零开始’,往往是从父母给的五十万启动资金开始。”
更吊诡的是,我们创造了一套独特的”创业语言系统”——那些华丽的商业计划书里,”痛点”必须被”颠覆”,”解决方案”必须”优雅”,市场规模必须用”万亿级”来形容。这种语言不仅掩盖了商业本质,还制造了一种集体幻觉:似乎只要包装得当,任何想法都值得投资。记得2017年那家估值近10亿美元的”智能榨汁机”公司Juicero吗?它的产品最终被证明只需要人手就能挤出果汁,完全不需要那台售价400美元的机器。
伪装的忙碌文化
创业圈还盛行一种病态的”忙碌崇拜”。凌晨两点的办公室灯光、连续72小时不睡觉、用能量棒代替正餐——这些被当作荣誉勋章来炫耀。我曾参与过一个创业加速器项目,那里的导师公开赞扬一位因过度劳累而住院的创始人,称他为”真正的战士”。这难道不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吗?
真实情况是,我见过的大多数高效创业者恰恰相反——他们严格管理时间,重视睡眠,甚至刻意保留”无所事事”的空档。苹果的乔布斯以喜欢长时间散步思考闻名;Twitter创始人杰克·多西每天冥想两小时。最有意思的是,这些习惯往往被创业文化报道为”怪癖”,而非值得学习的策略。
创新还是内卷?
现在的创业生态越来越像一场军备竞赛。为了吸引眼球,创业者不得不提出越来越夸张的承诺。我称之为”创新通胀”——当所有人都声称要”改变世界”时,真正的变革反而被淹没了。一位风投朋友告诉我,他现在看到商业计划书里出现”改变世界”这个词就会直接跳过下一页。”如果你真的在改变世界,应该不需要说出来。”他说。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浮夸文化正在侵蚀实质性的创新。当所有资源都涌向那些会讲故事的创业者时,那些埋头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人才反而难以获得关注。我曾在深圳遇到一位工程师,他花了五年时间研发了一种能显著提高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新材料,却因为”不够性感”而屡屡碰壁。与此同时,某个能让用户给朋友发送虚拟”拥抱”的社交APP却轻松获得了千万级融资。
重建健康的创业文化
或许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什么是值得尊敬的创业行为。在我理想中的创业文化里:
1. 解决一个小而真实的问题比虚构一个大而空的概念更值得尊重
2. 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比爆炸性增长更重要
3. 团队的身心健康比虚假的”拼搏精神”更珍贵
4. 诚实面对失败比包装成功更有勇气
创业本质上是一种商业行为,不是宗教运动,更不是年轻人的成人礼。当我们去掉那些华丽的光环和造作的悲情,或许能更清楚地看到:真正改变世界的,从来不是那些整天把”改变世界”挂在嘴边的人。
下次再听到有人激情澎湃地谈论要”颠覆”某个行业时,也许我们应该先问一个简单的问题:”你最后一次亲自使用过竞争对手的产品是什么时候?”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比任何华丽的PPT都更能说明问题。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