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人物访谈:一场精心设计的”认知劫持”
上周三,我在一家网红咖啡馆里目睹了一场令人不适的”创业访谈”。邻桌那位自称”科技媒体记者”的年轻人,正用一套标准化的提问模板轰炸对面略显疲惫的创业者:”您的初心是什么?””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给后来者的建议?”——这些问题如此熟悉,以至于我都能替那位创业者背出标准答案。这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创业人物访谈,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认知劫持”。
被消费的苦难叙事
不知从何时起,创业故事必须遵循”英雄之旅”的叙事结构:发现使命→遭遇挫折→顿悟突破→终获成功。去年采访某AI初创公司CEO时,我刻意避开了这个套路,结果对方反而主动补充:”其实我们最艰难的时候,团队连续三个月发不出工资…”——他太清楚媒体和公众想要什么了。
这种苦难崇拜简直成了一种新型的创业PUA。投资人们私下告诉我,他们评估项目时,会特别留意创始人讲述的”至暗时刻”是否足够惨烈——仿佛痛苦指数与成功概率成正比。某位连续创业者甚至向我坦白,他会根据不同场合调整”创业低谷”的惨烈程度,参加路演时调至8级,面对媒体时降到5级,就像调节音响音量那么简单。
幸存者偏差的共谋
最吊诡的是,我们永远只能听到成功者的声音。那些真正在创业路上”死去”的人,他们的访谈会是什么样子?我曾突发奇想联系了三位创业失败者,得到的回复惊人地一致:”没什么好说的,都是自己的问题。”这个沉默的大多数群体,构成了创业叙事中最关键的缺席者。
媒体与成功创业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共谋关系。某位估值过亿的创始人酒后吐真言:”每次采访前,PR团队都会帮我梳理’记忆’,确保故事线清晰动人又不会太脱离事实。”你看,连”真实经历”都需要专业团队进行后期制作。
访谈者的自我救赎
作为经常采访创业者的人,我也在不断反思这种互动中的权力关系。上个月采访一位女性创业者时,我刻意避开了”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这个充满性别偏见的问题,转而问她:”如果重来一次,你会保留哪些’错误’?”她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接下来的半小时成了我职业生涯中最真实的对话。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定义创业访谈的目的——不是收集成功学素材,而是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真相时刻。就像那位做环保材料的创始人说的:”我最骄傲的不是融了多少钱,而是说服了第一个客户为环保溢价买单的那个下午。”这种细小的、不完美的真实,远比那些精心打磨的”英雄故事”更有价值。
下次再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做创业人物访谈,我可能会说:我们在打捞被成功学淹没的人性碎片。毕竟,创业本质上是一群偏执狂试图改变世界的疯狂实验,而实验室记录本上最珍贵的,往往是那些被划掉又重写的失败公式。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