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几个老同学聚餐,聊起最近的投资行情。在证券公司工作的老王突然叹了口气:“你们知道吗?我姑妈去年在农行买的那个‘稳健增值’理财,现在亏了快8%。”饭桌上瞬间安静下来——连在银行买的理财产品都能亏?这世道是怎么了。
说实话,我第一次听说银行理财亏损时也愣了半天。毕竟在我们这代人的认知里,银行就等于“保险箱”。记得小时候,母亲总是把攒下的钱用布包好,郑重其事地存进农行的绿色存折里。那时候的银行柜台高得需要踮起脚才够得着,工作人员敲章的声音清脆响亮,仿佛在给财富盖上安全的封印。
但时代变了。资管新规实施后,银行理财早就不是过去的“保本保息”了。有时候我在想,这到底是金融市场的进步,还是普通投资者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就像突然被告知吃了多年的“营养餐”其实含有未知添加剂——既愤怒又无措。
最让我困惑的是银行的销售话术。上个月陪朋友去农行网点,理财经理信誓旦旦地推荐某款产品:“虽然理论上不保本,但我们这款历史年化都在4%以上。”这种暧昧的说辞,让很多中老年客户依然抱着“银行不会让我亏钱”的幻想。某种程度上,银行正在利用过去几十年积累的信用背书做风险转嫁的买卖。
有意思的是,当我深入研究这些亏损产品的底层资产时,发现它们很多都投向了地方城投债。这就像个莫比乌斯环:老百姓把钱交给银行理财,银行转手借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用土地抵押…而当地产市场转冷,这个闭环就开始吱呀作响了。有时候我不禁怀疑,我们买的到底是理财产品,还是间接参与了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
当然也有人会说:“投资有风险是你自己的问题。”但说实在的,对于习惯把银行当作信用中介而非投资机构的普通民众来说,这种认知转变需要时间。我邻居张老师至今坚持认为“在银行买理财和存款是一回事”,她的退休金账户最近连续三个月显示负收益,每次在电梯里遇见都要拉着我诉苦半小时。
或许我们需要重新理解“稳健”这个词。现在的稳健不再是绝对安全,而是风险可控。就像开车系安全带不代表不会出事,但能最大限度降低伤害。有意思的是,最近我发现不少年轻人开始反向操作——他们把大部分资金放在定期存款,只拿小部分买高风险理财。这种看似保守的策略,在当下反而显得更理性。
最近和做金融监管的朋友聊天时,他提到个观点:银行理财亏损事件某种程度上是件好事,至少打破了刚性兑付的迷信。就像给孩子断奶,虽然过程痛苦但必须经历。话虽如此,看着那些把养老钱投入银行理财的长辈们,我还是觉得金融知识的普及速度,远远跟不上产品复杂化的进程。
说到底,当银行理财不再是无风险代名词时,我们每个人都得学会对自己的钱包负责。这或许就是金融市场化必须经历的阵痛——只是希望这个学习过程,不要用太多人的积蓄作为学费。
(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