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突然把手机推到我面前:”你看中煤这走势,像不像咱当年在山西矿上见过的老巷道——你以为到底了,拐个弯又是下坡路。”屏幕上的K线蜿蜒曲折,末端那个微弱的反弹像矿工帽上快没电的头灯。
我盯着那根勉强翻红的分时线,突然想起2016年冬天在鄂尔多斯见过的露天矿坑。零下二十度的夜里,巨型挖掘机仍在作业,车灯划破黑暗的样子,像极了此刻中煤日线图上那根突兀的阳线——既壮丽又悲怆。
很多人还在用”周期股”的老望远镜观察煤炭板块,这就像用马鞭衡量电动汽车的续航。去年在榆林参加能源论坛时,某个券商首席反复强调”煤炭板块的β属性”,台下穿羊绒大衣的老板们低头刷着手机——他们仓库里的煤正通过光伏板变成电,通过5G基站传输着实时交易数据。当中煤能源悄悄把研发费用同比提升34%时,市场还在争论取暖季的港口库存,这种认知时差造就了最荒诞的定价错位。
最讽刺的是,当ESG基金经理们一边清仓煤炭股一边鼓吹碳中和时,可能没注意到他们特斯拉股票里的锂电池,正来自用中煤供电的负极材料工厂。就像我认识的那个内蒙古矿场主,去年把儿子送进新能源电池实验室,自己却偷偷加仓了煤炭ETF——”总得有人给新时代烧第一把火”他说着点燃中华烟,烟雾缭绕中仿佛看见维多利亚时代的蒸汽机与量子计算机在同一个时空旋转。
技术面上那个双底形态或许值得兴奋,但真正让我后背发麻的是股东名单里新出现的某中东主权基金。这些习惯看百年周期的资本,显然不是在赌明年冬天的供暖费。他们或许看到了更残酷的真相:当全球都在拆火电机组时,数据中心耗电量正以每年30%速度吞噬着所有绿色电力,而能托住这张底牌的,依然是那些黑金色的古老沉淀。
昨天路过陆家嘴天桥,电子屏上翻滚的光伏板广告绿得晃眼。但桥下卖煎饼的大爷嘟囔着煤气又涨价时,他三轮车筐里躺着的,依旧是印着中煤LOGO的焦炭发货单。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分裂感,或许才是能源转型最真实的注脚。
所以下次看到中煤异动时,别急着用”供给侧改革”或”保供稳价”的老剧本解读。某个山西矿工的儿子此刻可能正在敲代码,用区块链技术给每一吨煤标注碳足迹——这些寂静的裂变,迟早会炸响在财务报表的某个角落。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