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我在陆家嘴某间灯光暧昧的咖啡馆里,目睹一位私募经理用华信某款产品的宣传册垫了滚烫的拿铁杯。褐色水渍在”年化7.8%”的数字上晕开时,他咧嘴笑道:”现在还有傻子信这个?”当时我刚辞去银监会的闲职,正被各种”稳健增值”的话术包围,这个场景像根刺扎进记忆里。
如今再翻华信的产品说明书,总恍惚闻到咖啡焦糊的气味。那些印着国资背景的烫金字体,比超市促销海报的保质期标签还不可靠——去年爆雷的某款矿产信托,抵押物估值报告竟出自某县城打印店老板之手,这位仁兄主业其实是代写离婚协议。荒诞吗?但当你亲眼见过某信托经理用三页PPT骗走老太太两百万养老钱,就会明白金融创新的本质是叙事能力的竞赛。
我最困惑的不是产品结构设计得像俄罗斯套娃,而是投资者那种近乎宗教狂热的自我催眠。上周在复兴中路营业部,穿真丝旗袍的阿姨死死攥着过期兑付书反复念叨:”国企怎么会骗人?”她显然没注意到宣传册角落那行小字——”预期收益不等于实际收益”,这种文字游戏的精妙程度堪比红楼梦里的谶语,要等血本无归时才能参透。
真正让我后背发凉的,是某次尽调时发现的”幽灵担保”现象。某地产项目用同一批水泥桩重复抵押了三次,像极了当代人用美图软件把残破的灵魂P成资产证明。这行当最吊诡的悖论在于:越是包装得天衣无缝的产品,底层资产越可能早就烂成了蜂窝煤。
或许我们该感谢这些雷暴,至少炸穿了金融炼金术的皇帝新衣。现在遇到推销信托的,我总会多问句:”您自己买了吗?”看着对方突然凝固的笑容,比看任何风控报告都更能窥见真相。说到底,在刚性兑付信仰崩塌的纪元里,最可靠的抵押物或许是销售经理不敢直视你的那双眼睛。
记得某位破产投资人醉后的真言:”以前我们卖的是资产,后来卖的是信用,现在只能卖幻觉了。”他晃着威士忌杯里的冰块,像摇晃着所有被证券化的虚妄。那些印着华信logo的册子还在星级酒店大堂发光,但我知道,有些东西早就死在了某杯打翻的咖啡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