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早期投资的老友喝酒,他半醉半醒间突然冒出一句:“你说,咱们这行是不是越来越像开赌场了?”我没接话,只是默默转着酒杯。他说的赌场,指的正是如今遍地开花的万融资本——那些号称要“赋能万物”、“连接一切”的资本巨兽。
这让我想起三年前在深圳湾创业大街咖啡馆目睹的一幕。某个穿着始祖鸟冲锋衣的投资人,用十五分钟时间否定了两个年轻人两年的心血。理由很直白:“你们的商业模式不够性感,估值撑不起下一轮。”两个创始人低头收拾PPT时,手指都在发抖。而那位投资人接了个电话,语气轻快地约下一场“看项目”——就像在菜市场挑拣当季的蔬菜。
万融资本最讽刺的地方在于,它本质上做的是“时间批发”的生意。用现在的资本换取未来的超额回报,这本无可厚非。但如今这套逻辑已经被异化成某种金融炼金术——比起真正培育价值,大家更热衷于玩击鼓传花的估值游戏。某个做消费升级的朋友去年拿到融资,投资人第一句话不是问用户增长,而是“准备什么时候启动下一轮?”
有时候我不禁怀疑,资本市场的进化是不是走偏了方向。当每个投资人都把“退出路径”挂在嘴边,当每个创业计划书都必须包含“并购预期”,我们到底是在创造价值还是在设计金融衍生品?某家知名机构甚至要求被投企业每季度提交“并购吸引力报告”,这简直像是在给待价而沽的商品贴保鲜膜。
但最让我忧虑的不是资本的逐利性——这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真正可怕的是整个系统正在培养一种“速成文化”。投资人要求三年上市,创业者就敢做假数据;机构需要标杆案例,FA就包装出流水线项目。去年某家明星公司暴雷后,我们才发现其70%的营收都来自关联交易,而最早的投资人竟然在尽调报告里写着“商业模式经过闭环验证”。
或许我们需要重新理解“融”这个字。它不是把资本像浇水泥一样灌进项目,而是要让资金像血液一样在商业体有机循环。我特别欣赏某个专注农业科技的投资人,他们允许被投企业用农产品抵扣部分投资款,办公室常年飘着稻花香。这种带着泥土气息的资本,反而比那些盯着数字屏的冷血资金更有生命力。
说到底,资本永远只是工具。就像锤子能盖房也能伤人,关键看握在谁手里。当下个万亿级市场被资本热捧时,或许我们应该多问一句:这到底是在创造真实价值,还是又一场精心设计的资本狂欢?当所有人都在谈论“风口”时,那些真正在埋头造风的人,反而容易被忽略在噪音之外。
老友最后趴在桌上嘟囔:“早知道当年就该去搞实体…”我看着他斑白的鬓角,突然想起十年前我们刚入行时,在城中村大排档撸着串畅想如何改变世界的夜晚。那时我们谈论的是技术突破、模式创新,而不是今天的ESG指标和VIE架构。
资本本应是商业文明的催化剂,现在却越来越像兴奋剂。当所有人都在赛跑时,或许该有人停下来问问:我们到底要跑去哪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