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上一次看到这种全民性的狂热,还是在2015年夏天。当时我在陆家嘴的一家咖啡馆等人,隔壁桌两个穿着西装的小伙子唾沫横飞地讨论杠杆比例,手机屏幕上的K线图像心跳监测仪一样剧烈波动。而最近,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又回来了——朋友圈里开始涌现出各种“股神”,菜市场大妈都能和你分析两句技术面,甚至连我家楼下快递站的小哥都在午休时盯着自选股列表眉头紧锁。
这让我想起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中国股民对“疯牛”的态度总是既爱又怕。就像明知对方是个渣男,却还是忍不住被他的甜言蜜语蛊惑。我们一边痛斥市场的不理性,一边又偷偷希望自己能在泡沫破裂前捞上一笔。这种矛盾的投机心理,某种程度上比K线图更能反映这个市场的本质。
有个做私募的朋友上个月跟我吐槽,说现在研究员写的报告根本没人看。“大家只关心明天哪个板块会涨停,至于公司基本面?那是什么东西?”他苦笑着抿了口威士忌,“有时候我觉得我们这行和算命先生没区别,只不过他们用龟甲铜钱,我们用PE和PB。”
最让我担忧的不是市场的非理性上涨,而是这种狂欢对实体经济的吸血效应。我认识的一个做精密模具的老板,去年还把“工匠精神”挂在嘴边,今年初却偷偷把一半流动资金扔进了半导体概念股。当他得意地向我展示三天赚了三十万的账户截图时,我突然意识到——当制造业老板都觉得开厂不如炒股来钱快时,这种繁荣背后藏着多大的隐患。
监管层最近的动作很有意思。他们既不想泼冷水打击市场热情,又怕重蹈2015年的覆辙。这种走钢丝式的调控艺术,某种程度上造就了当前这种“半疯不疯”的奇特状态。就像家长看着孩子玩火,既怕他烫着手,又不想扼杀他的探索欲。
或许我们该承认,股市从来就不是什么经济晴雨表,而是人性放大器。贪婪和恐惧在这里被做成K线图的形状,每个数字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性博弈。我有时甚至觉得,与其研究MACD金叉死叉,不如去读读《乌合之众》——群众心理学的经典著作比任何技术指标都能解释当下的市场。
现在最讽刺的是,那些真正坚持价值投资的人反而成了异类。我认识一个持有茅台十年的老股民,最近被年轻人嘲笑“太保守”。当长期主义被短线投机按在地上摩擦时,这个市场确实需要冷静下来想想——我们到底是在投资,还是在参加一场没有终点的赌博?
(写完这些突然想起个事:昨天看到某上市公司发公告说准备改名为“元宇宙科技”,尽管他们主营业务是水产养殖。这魔幻现实主义的剧情,或许就是当下市场最好的注脚。)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