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收到诺安股票基金的分红短信时,我正在胡同口买糖炒栗子。手机震动的那一刻,大爷刚好把牛皮纸袋递过来,栗子的焦香混着初冬的冷空气钻进鼻腔——这场景荒诞得让我愣了两秒。你说,数字账户里凭空多出的几千块,和掌心这颗裂了口的滚烫栗子,哪个更让人有实在的幸福感?
我认识的老李去年把养老钱全押在诺安上,分红到账那天他特意换了新智能手机,颤巍巍截了张收益图发朋友圈,配文是”时代不负有心人”。但今年中秋聚餐时,他嘟囔着分红后净值缩水得像被咬掉半边的月饼,”账面上是多了钱,可总觉得哪儿漏风”。
这大概就是基金分红最吊诡的地方:它像魔术师从帽子里抽出的绸带,光鲜亮丽地在你眼前飘荡,却让你暂时忘记绸带另一端还连着帽子本身。我翻过近五年诺安的分红数据,发现个有趣现象——但凡市场震荡加剧的季度,分红频率就明显增高,像在颠簸的船上给人发糖稳心神。
有个在券商工作的朋友酒后吐真言:”分红这事儿吧,有时候是基金经理的缓兵之计。”他掰着手指头给我算,大额分红既能降低规模应对赎回压力,又能给韭菜们心理按摩,”但你要真算年化回报,那些常年不分红靠复利滚动的基金,反而把不少高分红产品甩出两条街。”
当然不是说分红是坏事。就像我每年除夕雷打不动要给侄女包红包,明知道这钱转手就会被她妈收走存银行,但递出红包时孩子眼里炸开的光,本身就是价值。对定投了七八年的老基民而言,分红短信”叮”的一声响,堪比老农听见麦穗灌浆的脆响,是种被时间兑现承诺的踏实感。
只是现在太多人把分红当成绩单分数来较劲。上次在银行遇见个大姐,拿着计算器比对不同基金的分红比率,嘴里念叨”这只每份派三毛比那只多五分”,像在菜市场挑土豆。她没注意到自己钟爱的那只基金,近三年净值曲线跌得比过山车还刺激。
其实最能看透本质的,反而是我家楼下便利店老板。有次见我盯着基金APP皱眉,他边扫码矿泉水边说:”管它分红不分红,你就看最后掏出去的本金,回来时变没变厚实。像我进货,难道会因厂家多送几个空纸箱就觉得赚了?”
结完账推门出去时,糖炒栗子已经凉透。但账户里那笔分红还在悄无声息地生着细微的利息——金融游戏的魔力就在于此,它用数字编织出比糖炒栗子更复杂的温暖幻觉。而我们需要做的,或许只是在享受甜蜜时,记得壳终究是要扔进垃圾桶的。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