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9点15分,当集合竞价的数字开始在屏幕上跳动,我总会想起外公那台老收音机里传出的沙哑播报声。那时候的股市开盘像是某种宗教仪式——现在倒更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心理战。
说来可笑,我最早对开盘的理解来自菜市场。小时候跟着外婆去早市,总发现最先开价的摊贩能定下整天的行情——韭菜开价三块,后面再便宜的也只能卖两块八。现在的集合竞价何尝不是如此?那几个巨大的未匹配量红绿柱,活脱脱就是数字时代的”开价艺术”。只不过摊主们顶多抡抡秤杆,而这里动辄上下亿资金在博弈。
我特别留意到最近量化基金的开盘策略越来越刁钻。上周三亲眼见证某只芯片股在9:24:59突然涌出三千手买单,硬是把开盘价顶高了2.3%——这精准到毫秒的操作,让我想起高中时总卡着上课铃冲进教室的体育生。现在某些私募的开盘策略师,怕是比导弹发射员还讲究计时精度。
最魔幻的是疫情后的开盘仪式感变异。以前交易员们至少还要在交易所碰个头,现在连开盘锣都改成云敲钟——某次甚至看到有位基金经理边给孩子冲奶粉边参加开盘视频会,麦克风里还夹杂着婴儿啼哭和K线提示音的二重奏。
有时觉得开盘像极了当代社会的隐喻。所有人都盯着同一个时钟,但在那决定性的瞬间,有人看到的是机遇,有人看到的是陷阱。就像我那位总在开盘前焚香祷告的私募朋友说的:”K线是平面的,但每个人的视线都有折射角。”
最近让我脊背发凉的是开盘时的极端分化。某些股票开盘即巅峰,有些则开场即终场。这让我想起古罗马的角斗场——开盘钟声就是闸门开启的声响,只不过现在厮杀的变成了资金流与情绪流。
或许某天我们应该重新定义”开盘”。当凌晨三点美股期指还在跳动,当加密货币根本不打烊,所谓开盘不过是又一个人为的时间标记罢了。就像冲浪者不会太在意第几波浪,真正的高手,大概早就不看开盘钟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