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798见了个做AI艺术的朋友,他攥着半杯凉透的拿铁对我说:”现在拿投资比追回前任还难——你既要证明自己值得,还得假装不在乎。” 他那个融合敦煌壁画与生成对抗网络的项目,已经在投资人”技术很性感但商业模式呢”的审视目光里辗转了十八个月。
这让我想起2018年区块链火爆时,望京soho楼下咖啡馆里人人都在画生态闭环。当时有个哥们把宠物社交链包装成”共识经济”,真融到了两百万。现在回想起来,所谓好项目的标准,有时候像北京春天的杨柳絮——看着漫天飞舞,伸手却抓不住实质。
真正的好项目往往带着某种”违和感”。就像最早有人要把手机和电脑嫁接时,诺基亚高管嗤笑”谁需要触控屏”。现在投资人嘴上说着拥抱创新,但多数人骨子里还是复刻型思维——总要找个对标物:”你这个相当于XX领域的滴滴”、”模式类似YY的拼多多”。仿佛没有参照系,就失去了估值锚点。
我特别想问问那些手握支票簿的人:你们到底在投资报表上的数字,还是在投资某个凌晨三点还在改代码的偏执狂?去年接触过个95后团队,非要给养猪场做AR巡检系统。当时所有机构都觉得荒诞,直到非洲猪瘟爆发后,远程精准诊断的需求暴涨——那些当初拒绝的基金,现在排着队请创始人喝手冲。
某种程度上,投资人的”赛道论”正在扼杀真正的创新。所有人都挤在新能源、SaaS、硬科技的热门赛道里内卷,却没人愿意看看那些在边缘地带野蛮生长的怪咖。就像当年王微做土豆网时,视频网站被普遍认为带宽成本过高必死无疑。有时候最超前的项目,往往长着一张”暂时看不懂”的脸。
融资路演越来越像综艺海选。创业者要会讲故事、造金句、设计PPT动画,最好还能在Demo时”恰好”出现个戏剧性bug来展现临场应变能力。我见过个技术宅因为太老实地说”这个功能还要两个月才能完善”,当场被投资人划掉名字。后来学会先说”已经跑通底层逻辑”,拿到钱再熬夜填坑——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表演文化,不知道逼死了多少实干派。
其实很多投资人心里清楚,早期项目的BP里80%都是幻想。但大家心照不宣地玩着这个游戏,就像明知道魔术是假的,还是愿意为最精彩的障眼法买单。有个FA朋友跟我说秘诀:”你不要证明项目多完美,要证明为什么你是唯一能把这个谎言变成现实的人。”
最近注意到个有趣现象:能融到钱的项目往往带着点”非理性因子”。可能是创始人大学时骑行过川藏线,或是CTO有个做木匠的副业——这些看似无关的细节,反而成了决策时的情感破冰点。或许在数据分析之外,投资本质上还是场关于”相信”的豪赌。就像红杉当年投苹果时,难道真看懂了那个手工打磨的木头机箱?
所以下次当你带着项目见投资人时,或许该把那些市场容量、竞争壁垒的幻灯片撕掉几页。倒不如说说哪个深夜突然蹦出的灵感,或者展示下团队吵得最凶的一次会议记录——人类之所以还能战胜AI做投资决策,不就是因为我们还相信那些无法被量化的东西么?
(写完突然想起个细节:那位AI艺术家的项目最新进展,是他把被拒的投资建议书训练成了AI语料,现在生成的BP连投资人自己都分不清真假。你看,最好的项目永远诞生于裂缝之中。)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