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我接到老同学王磊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啤酒罐被捏扁的声响。”又赔了15万,就按他们说的’内幕消息’操作的…”这位曾经嘲笑我”太过谨慎”的创业公司CEO,此刻声音里带着某种荒诞的笑意,”知道最讽刺的是什么吗?他们昨天还在催缴下季度的VIP服务费。”
这已经是今年我听到的第三起类似故事。万隆证券那些穿着定制西装、在直播间里把K线图讲得比悬疑小说还精彩的分析师们,正在用”知识付费”的新衣,包装着证券行业最古老的骗局。
一、”信息焦虑”背后的生意经
我翻看过王磊签订的所谓《高端投资咨询服务协议》,条款里充斥着”不保证收益””市场有风险”等免责声明,但业务员的朋友圈却是另一番景象——清一色的盈利截图、客户答谢红包和”布局下一只翻倍牛股”的暗示。这种精心设计的认知割裂,让我想起菜市场大妈那句朴素的真理:”真要能稳赚,他们早闷声发财去了,干嘛收你这点服务费?”
某券商离职员工曾向我透露过这套玩法:首先用免费荐股吸引流量,当某只股票恰好上涨时就大肆宣传,对失败的推荐则绝口不提。等建立起”权威”形象后,便开始兜售从3888到88888元不等的”钻石套餐”。更黑色幽默的是,这些定价往往与服务质量毫无关系,纯粹取决于客服试探出的客户支付能力。
二、服务费迷局中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最耐人寻味的是受害者的心理变化。我接触的几位投资者都表现出某种诡异的矛盾:他们一边痛斥机构欺诈,一边又为亏损寻找合理化解释。”可能是我没严格执行老师的策略””也许该升级更贵的私人订制服务”…这种心态像极了被PUA的受害者,而万隆证券深谙此道——他们的合同里特意注明”由于客户自身原因导致的损失不予负责”,把责任转嫁的同时,还埋下了”更贵服务=更高胜率”的心理暗示。
三、监管真空地带的”猫鼠游戏”
去年证监会处罚的某案例显示,有机构把服务费包装成”软件使用费”来规避证券咨询资质要求。就像网游里的”皮肤”交易,他们卖的其实是对暴富幻想的充值服务。某次行业交流会上,一位不愿具名的律师直言:”现行法规对’投资建议’和’信息分享’的界定,模糊得就像凌晨四点的雾霾。”
四、韭菜的自我修养
我常对咨询的朋友说个歪理:当你开始计算服务费能不能赚回来时,就已经掉进陷阱了。真正的专业建议从来不会承诺具体收益,就像医院只会收挂号费而不是”治愈保证金”。有位坚持裸辞炒股的网友说得精辟:”他们卖的不是股票分析,是给上班族的’精神离职申请书’。”
(写完这段我下意识看了眼自己的股票账户——很好,还是那支持有三年的ETF最争气。你看,人类就是这样,明知道理却总忍不住侥幸,这大概就是金融市场永远热闹的根本原因吧。)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