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那些被我们错过的“无聊”金矿
上周和老王喝酒,他忽然拍着桌子说:”我算是看透了,买银行股就像娶了个会过日子的老婆——不刺激,但靠谱。”这位炒了二十年股的老韭菜,去年把特斯拉和比特币全抛了,重仓了建行和招行。我当时笑他年纪越大胆子越小,现在却忍不住重新打量这个被年轻人嗤之以鼻的板块。
说起来很有意思。去年我在陆家嘴咖啡节遇到个私募经理,穿着皱巴巴的西装却在聊百万级投资。他当时指着国金中心楼下的银行网点说:”看这些排队买理财的大爷大妈没?他们才是真正的风险对冲大师。”这话当时听着像玩笑,现在细想却别有深意——当我们在追逐元宇宙和人工智能时,银行股正用每年4%-5%的分红默默跑赢通胀。
但银行股真的只是防守型选择吗?我倒觉得未必。最近整理旧物时翻出2014年的交割单,发现那时买的民生银行虽然股价没怎么涨,但光分红再投资就让持仓成本下降了38%。这种”钝刀子割肉”式的盈利模式,反而在震荡市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就像打太极,看着慢悠悠,实则暗藏劲道。
不过必须承认,银行股面临的挑战真实存在。去年某次业内聚会上,一位城商行风控总工吐苦水:”现在放贷款就像在雷区跳华尔兹。”利差收窄、房地产风险、科技公司跨界竞争…这些问题确实让银行股像是戴着镣铐跳舞。但转念一想,正因为这些 visible hand 的强力监管,反而让银行系统比想象中更稳健——毕竟在中国,银行从来不只是商业机构。
最近有个发现很有意思。当我对比中美银行股时,发现我们的市净率普遍低于欧美同行,但ROE却不相上下。这种估值落差或许正孕育着机会?就像逛古董市场,懂行的人总能在蒙尘的旧物里发现珍品。当然,这需要点耐心和逆向思维的勇气。
说到最后,银行股投资或许更像是一场修行。它考验的不是捕捉风口的敏捷,而是抵抗诱惑的定力。就像我那位买了十年银行股的会计师朋友说的:”每年拿着分红带家人出国旅游时,突然就理解了什么叫‘慢就是快’。”
(写完这篇突然想起,明天是该去领某银行的分红了——看来不知不觉间,我也成了老王那样的”保守派”啊。)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