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和朋友蹲在成都巷子口那家破旧的串串店里,氤氲的蒸汽模糊了玻璃窗。朋友突然拍桌:”咱们也开个火锅店吧!”我一口冰啤酒差点喷出来——这家伙连煮泡面都能糊锅,居然想开火锅店?
后来我才发现,这种冲动就像火锅里翻滚的辣椒,烧得人失去理智。大多数人第一反应都是掏出计算器:店面30万、装修20万、设备15万…但真正的成本,从来不在账本上。
就拿我表叔来说吧。2019年在二线城市开了家重庆老火锅,前期投了80多万,结果碰上了疫情。最惨淡的时候,一天就两桌客人,其中一桌还是我们自家亲戚。为了留客,他不得不把人均消费从120压到68,毛肚鸭肠这些硬货还得照上。你说这亏损该怎么算?是算在运营成本里,还是算在”不可抗力”的科目下?
有意思的是,斜对面有家小店,总共就八张桌子,老板娘自己炒料,老公当服务员,女儿收银。人家投资不到20万,天天排队。你说这又该怎么算?有时候我觉得,火锅店的投资更像是个玄学——钱砸得越多死得越快的案例,我见得可真不少。
现在最要命的是同质化竞争。去年我在某三线城市考察,一条800米的街上足足有11家火锅店。什么”秘制底料”、”空运毛肚”、”古法炒制”,宣传语写得天花乱坠,吃起来全是一个味儿。这种环境下,你投再多营销费用,都像把花椒扔进红汤里——激不起半点水花。
我发现真正活下来的店,反而在”看不见的地方”疯狂烧钱。有家店每月花2万请专业除味公司,就为了让客人吃完身上不留味;另一家在后厨装了全套净水系统,煮出来的汤底确实更清亮;还有家更绝,投资了冷链物流车,就为每天凌晨四点去批发市场抢头波鲜货。
说到这儿,你可能觉得我在泼冷水。其实恰恰相反——正因为见过太多人盲目砸钱,我才更想说:火锅店真正的投资,应该是用时间熬出来的。就像熬牛油锅底,大火猛烧只会糊锅,文火慢炖才能出香。
如果你非要个数字,我觉得准备50-80万是门槛(这还得看城市地段)。但比钱更重要的是,你得准备好赔上至少两年的周末夜晚,赔上对火锅的热爱(每天试料试到味觉失灵),甚至赔上对”热闹”的幻想——毕竟当老板和当食客,根本是两码事。
最后说个扎心的观察:现在活得最滋润的火锅店,老板往往以前根本不是干这行的。有做IT的用数据思维优化翻台率,搞建筑的用动线设计提升体验,甚至还有个前语文老师把菜单写成散文集。你看,有时候跳出行业思维本身,就是最好的投资。
所以下次有人拉着你算开店成本,不妨先把计算器扔进火锅里涮一涮——融化的塑料味,或许能让人清醒点儿。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