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投资的沉默陷阱

说实话,我第一次听说“被动指数基金”这个词,是在一个咖啡馆里。邻座那位穿着Patagonia背心、盯着MacBook的哥们正滔滔不绝地向朋友吹嘘自己如何“战胜市场”——通过什么都不做。这让我愣了好一会儿。什么时候开始,金融世界的终极智慧变成了“别挡路的石头”?

被动投资的逻辑听起来无懈可击:既然大多数主动基金长期跑不赢大盘,不如直接购买整个市场。但问题就在于,当所有人都开始信奉这种机械降神式的投资哲学时,市场本身正在发生某种诡异的异变。

我记得去年整理祖父的旧证券账户时,发现他手写的交易记录里密密麻麻标注着每个公司的业务特点——纺织厂用的是日本进口设备,化工厂的工程师是从德国请来的。而现在呢?我们买SPY(标普500ETF)时,根本不在乎苹果是卖手机还是卖元宇宙门票,特斯拉是造车还是发射火箭。某种程度上,我们正在把资本市场变成一场大型的俄罗斯方块游戏——所有企业都被简化成颜色不同的方块,唯一的任务就是严丝合缝地填满指数这个框架。

最让我后背发凉的是去年硅谷银行暴雷时的场景。那天我正在翻看某只科技主题ETF的持仓明细,突然意识到其中三成仓位都间接暴露在区域性银行风险中。但直到崩盘前三天,这只ETF还在按照既定规则机械加仓——因为指数是这么规定的。这就像自动驾驶汽车明明检测到前方塌方,却因为导航地图没有更新而继续踩油门。

或许被动投资最成功的营销,就是把自己包装成民主化的金融工具。但现实是,当千亿资金盲目追踪指数时,真正获得定价权的其实是那些决定指数成分的委员会成员——几个坐在纽约办公室里、喝着冷萃咖啡的陌生人,正在替全球数百万投资者决定哪些公司值得投资。这种集中化的决策机制,某种程度上比对冲基金大佬的独断专行更令人不安。

我有个做量化的朋友说过一个精妙的比喻:现在的市场就像个逐渐冰封的湖面。表面上看被动投资带来了稳定性,但水面之下,流动性正在凝固。当所有人都采用相同的风险模型、追踪相同的因子、买卖相同的ETF,任何意外冲击都可能让整个冰面瞬间碎裂——2020年3月的闪电崩盘就是预演。

被动指数基金

不是说被动投资完全错误,但我们需要更清醒地认识它的副作用。就像抗生素能治病,但滥用会导致超级细菌。或许我们应该把指数基金看作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而非终极解决方案,就像高速公路系统固然重要,但如果所有车辆都只能按照固定路线行驶,整个交通系统就会失去应对突发事件的弹性。

下次当你听到有人吹嘘“我已经三年没调整过投资组合”时,不妨问问他们:这是在践行智慧,还是仅仅在为自己的懒惰寻找合理化借口?金融市场的真正魅力从来不在被动跟随,而在于那些愿意深入迷雾、发现价值的勇敢者——即使他们偶尔会迷路。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417/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1天前
下一篇 1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