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陆家嘴的星巴克偶遇了一位老友。他刚从志开投资离职,西装革履却掩不住眼里的疲惫。”知道我们最近最成功的案子是什么吗?”他搅拌着拿苦笑,”不是那些光鲜的IPO,而是一家给养猪场做智能饲喂系统的小公司。”
这句话像颗石子投进我心里,漾开的涟漪至今未散。
投资圈总爱谈论赛道、风口、估值模型,但志开让我看到另一种可能——在别人追逐独角兽时,他们更愿意做发现穿山甲的人。穿山甲不耀眼,却能在最坚硬的土壤里掘出生路。这种反共识的勇气,或许正是当下投资界最稀缺的品质。
我记得三年前参加他们的LP年会,有位合伙人展示过一组有趣的数据:过去十年收益率最高的项目,67%来自被主流机构拒绝过三次以上的企业。当时台下有人轻笑,觉得这不过是失败者的自我安慰。但现在回想,这种”非共识正确”的哲学,恰恰暗合了塔勒布的反脆弱理论——真正的价值往往诞生在认知的裂缝中。
不过最让我触动的,是他们对待”失败”的态度。某次尽调时遇到个做脑机接口的团队,技术惊艳但商业路径模糊。多数机构礼貌性接触后便没了下文,志开却专门组建了”前沿技术观察组”,持续三年无偿提供行业资源对接。去年该团队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时,第一个电话打给了当年拒绝投资但始终陪伴的志开人。
这种看似违背资本逻辑的”长期主义”,让我想起亚马逊雨林里的切叶蚁——它们种植真菌并非为了即时收获,而是在构建可持续的生态循环。投资或许本就不该是收割游戏,而是与创业者共同培育土壤的过程。
当然这种模式也有软肋。在募资时,他们不得不面对LP们对DPI的追问;在项目抢筹时,常因决策流程过长错失机会。有次深夜和他们的投资总监喝酒,他揉着太阳穴吐槽:”有时候真羡慕那些快进快出的基金,像我们这样既要深度陪伴又要控制风险的,简直是在走钢丝。”
但正是这种纠结感显得真实。投资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算术题,而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艺术。志开最特别的地方,或许在于他们坦然接受这种矛盾性——既追求财务回报,也珍视价值创造;既要理性判断,也保留感性认知。
离开咖啡馆时,老友突然说:”知道为什么叫志开吗?取自’志之所趋,无远弗届’,但更重要的是’开物成务’——要打开事物的本质,才能成就真正的事业。”这句话像把钥匙,突然解开了我多年的困惑。
在这个算法当道、效率至上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这种”慢思考”的投资哲学。就像好的威士忌需要时间陈酿,真正的价值也需要耐心才能沉淀。下次当有人问我该投资什么时,我大概会建议:去看看那些愿意陪企业走过低谷的机构,比如志开。
毕竟,能听见雪落声音的人,才可能发现春天埋藏的种子。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