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下午,我正在赶一份报告,手机突然响起。屏幕上显示”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这个熟悉的号码让我下意识皱了皱眉。说实话,我现在看到银行来电的第一反应不是”服务来了”,而是”又来了”。
这让我想起去年在某外资银行的经历。当时客户经理热情地推荐某款理财产品,语气诚恳得像多年老友。等我仔细研究条款才发现,那些所谓的”稳健收益”后面藏着令人咋舌的管理费。从此以后,我对所有银行推销电话都带着某种警觉——就像听到狼来了的孩子。
但话说回来,这种警惕是不是也有些矫枉过正?我有个朋友就真的通过银行电话及时避免了信用卡盗刷。另一个同事则通过客户经理的提醒,发现自己的房贷利率可以下调0.3个百分点。你看,事情总是有两面性。
最近我发现个有趣的现象:年轻人更倾向于在App上解决所有问题,对电话营销几乎零容忍;而长辈们却依然重视电话那端的人工服务,甚至会把客户经理当成理财顾问。这种代际差异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对”数字化亲密”的不同理解——我们到底需要的是高效的无接触服务,还是带有温度的人工互动?
也许银行该重新思考电话营销的定位了。当AI客服已经能处理80%的常规咨询时,人工电话是否应该专注于那些真正需要人性化服务的场景?比如重大资产变动时的确认,或是针对长者的专属服务。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用机器人般的语调推销根本不需要的保险产品。
有意思的是,就在昨天,我又接到了中信的电话。这次我没有直接挂断,而是试着问了几个具体问题。令人意外的是,客服人员不仅专业地回答了所有疑问,还主动提醒我某个隐藏的优惠活动。挂电话前,我甚至忍不住说了句”谢谢”——看,人类的信任就是这么微妙,既脆弱又坚韧。
或许我们需要建立的不是一堵隔绝所有来电的墙,而是一个更聪明的过滤系统。就像对待所有人际关系一样,既要保持适当的边界感,也要给真诚的交流留一扇窗。毕竟,在这个越来越虚拟的金融世界里,偶尔听到真人的声音,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慰藉。
下次银行来电时,也许我们可以先深呼吸,然后问自己:这次是噪音,还是机会?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