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刷手机又看到李大霄的消息,这位老兄最近在某财经论坛上再次语出惊人,声称A股已经进入”历史性黄金坑”。我盯着屏幕愣了半天,脑海里浮现的却是去年在券商营业部遇见的老张——他当时攥着打印出来的交割单,手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发白,嘴里反复念叨着”婴儿底”三个字。
说实话,李大霄的预言总让我想起游乐场里的旋转木马。华丽炫目,音乐欢快,但转来转去终究回到原点。不同的是,坐旋转木马的孩子笑得开心,而跟着”婴儿底””少年底””青春底”一路抄底的散户们,账户净值却像漏气的皮球般日渐干瘪。
我从不怀疑李大霄的真诚。这位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的乐观主义带着某种宗教般的虔诚,在充斥着恐慌和不确定性的市场中,确实提供了难得的情感慰藉。但问题在于,当预言成为一场无限续杯的乐观盛宴,投资者的风险管理意识反而在甜蜜的麻痹中悄然沉睡。
最近的市场波动让我想起2015年那轮暴跌。当时在某私募基金实习的我,亲眼目睹风控总监凌晨三点还在掐着眉心计算质押平仓线。机构投资者们一边公开喊着”千金难买牛回头”,私下却在紧急收缩杠杆——这种认知与行动的割裂,如今又以更隐蔽的方式重演。
李大霄最近提出的”做好人、买好股、得好报”理论,在本质上并没有错。但问题在于,当绝大多数散户根本分不清什么是真正的好公司,当康美药业、康得新之流都曾顶着”白马股”光环,这种道德劝诫反而可能成为价值陷阱的完美诱饵。
我越来越觉得,A股市场正在上演一场荒诞的认知博弈。机构投资者用算法和资金优势构建护城河,游资靠着信息不对称收割韭菜,而散户们却指望着李大霄们的暖心预言来获得心理按摩——这就像试图用创可贴治疗内出血,不能说完全无效,但终究治标不治本。
或许我们应该换个角度思考:李大霄现象本身不就是市场情绪的绝佳反向指标吗?当乐观预言获得病毒式传播,往往意味着情绪面已经过热;当他的观点引发广泛争议时,市场反而可能接近情绪底部。这个发现让我自己都觉得讽刺——最有效的投资信号,竟然藏在对预言家本身的舆论反应里。
说到底,李大霄的价值从来不在预测准确性,而在于他像一面镜子,照出这个市场最真实的情感脉络。下次再看到他的乐观预言时,也许我们该少些争论对错,多思考这背后折射的市场情绪走到了哪个极端。毕竟在这个市场上,比判断错误更危险的,是失去对风险的敬畏之心。
(写完这些突然想起,老张去年最后清仓时曾说:”我宁愿要残酷的真相,不要美丽的谎言。”不知道他现在是否还在这个市场里挣扎求生。)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