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跨境投资的朋友喝酒,他红着眼睛跟我说:“现在注册一家外资企业,比我当年追我老婆还难。”我差点把威士忌喷出来——不是因为好笑,而是太真实了。
三年前我参与过某省的外商投资系统升级项目,那套号称“一站式”的审批平台,操作逻辑活像俄罗斯套娃。你填完工商信息,弹出来说税务登记需要重新验证;好不容易搞完税务,系统又提示外汇管理模块需要单独授权。最绝的是,每个环节的退回理由都像谜语:“请补充材料(第5.2.3条)”,可谁也不告诉你5.2.3条到底写的什么。
有意思的是,去年某市搞“智慧外资”试点时,反而把线上流程砍掉了70%。负责人私下跟我说:“系统越智能,官员越不敢批。AI生成的风险提示能把芝麻大的事渲染成国家安全威胁,最后还得人脑来兜底。”这话让我想起个黑色幽默:某德国企业增资时,因为系统自动抓取到其母公司注册地某小镇曾被美国制裁过(其实是个重名乌龙),项目卡了整整五个月。
我特别反感某些专家把数字化简单等同于“减少人工干预”。在浦东某园区,真正推动项目落地的从来不是那个花里胡哨的审批系统,而是那个能记住每个处长手机号的王科长。有次他喝着茶跟我说:“系统里显示‘合规’的项目未必能过,显示‘高风险’的未必会卡。最后拼的是谁能看懂材料里没写出来的潜台词。”
最近某省搞的“外资沙盒”实验反而更有意思——允许企业在监管盲区里试错三年,期间除底线问题外不予干涉。结果首批12家企业有9家实现了技术突破,比规规矩矩走流程的企业快了两倍周期。这说明什么?或许真正阻碍外资的不是流程本身,而是我们对于“绝对合规”的执念。
现在很多地方在吹捧“智能秒批”,但我总怀疑这是另一种形式主义。就像给骆驼穿上跑鞋,看起来时髦了,跑起来反而更别扭。真正要解决的,恐怕是藏在每个审批环节背后的“免责心态”——毕竟点“通过”按钮的人,永远比写“不予批准”的人承担更大风险。
(写完这段突然收到朋友微信,说他那个卡了半年的项目终于过了——不是因为系统优化了,而是原审批领导调职了。新来的领导说:“以前的要求?我不清楚,按新规走吧。”)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