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秋,我在上海陆家嘴某券商的VIP室里遇见老陈。他手指间夹着燃烧的烟,盯着屏幕上绿油油的K线图,眼角抽搐着说:”又追加了80万保证金,不然就爆仓了。”窗外霓虹闪烁,他的影子在玻璃上扭曲成奇怪的形状,仿佛被数字的潮水淹没的困兽。那时我突然意识到,融资买入从来不是冰冷的金融工具,而是人性贪婪与恐惧的放大器。
融资买入本质上是一场与未来自己的对赌协议。券商笑眯眯地借你筹码,市场波动却像嗜血的庄家——我见过太多人把杠杆玩成绞索。2015年股灾时,某个私募朋友单日爆仓500万后,在营业部门口的梧桐树下枯坐整夜。他后来苦笑着说:”当时觉得能撬动地球,结果撬碎了自己的脊梁。”这种惨痛教训让我始终怀疑,所谓”杠杆致富”的传说,是不是金融机构精心编织的现代炼金术?
令人不安的是,当下年轻人正把融资交易娱乐化。某短视频平台”万元融资挑战”话题播放量破亿,弹幕里飘过”冲啊搏一搏”的狂欢,像极了赌场里围拢在轮盘赌旁的躁动人群。我侄子上个月偷偷用学费融资追涨新能源,赚了台iPhone后得意地向我炫耀。我没忍心告诉他,去年同样套路的大学生里,有37%最终亏损离场——这些数据永远不会出现在券商APP那个诱人的”一键融资”按钮旁边。
真正诡异的在于,融资机制正在重塑投资本质。当持仓变成按日计息的负债,投资者不自觉沦为短线赌徒。我认识的一位基本面派高手,融资后变得频繁交易,最后对着云南白药的财报喃喃”太慢了实在太慢了”。杠杆像注射进血管的肾上腺素,让所有人失去等待的耐心。某种程度上,融资交易堪称当代金融最成功的异化实验——把投资者异化为赌徒,把价值异化为筹码,把时间异化为秒表。
但最让我脊背发凉的是风控系统的虚伪性。券商总在牛市拼命提高授信额度,熊市却比谁都快地收紧闸门。这就像在悬崖边给人递烈酒,等对方踉跄时立刻抽走扶手。某次行业饭局上,风控总监醉醺醺地说:”爆仓线?那不过是数字艺术。”当晚沪深300指数暴跌3.2%,不知道多少融资盘在那位总监的”数字艺术”里灰飞烟灭。
或许我们应该像对待烈酒一样对待融资工具——瓶身上标注”日均亏损可能达到本金200%”的警示语,而不是现在APP里那句轻佻的”预期收益放大倍数”。记得离开券商VIP室时,老陈突然抓住我的胳膊:”你说要是当初没融那笔钱…”窗外东方明珠的灯光刺破夜幕,把他未说完的话噎成一声叹息。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