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整理书房时,翻出2018年的基金对账单。那皱巴巴的纸张上,003745这个代码被我用红笔圈了又圈——当时它净值跌了快20%,我却像个赌徒似的又补了仓。现在回想起来,那种带着焦虑的执着,或许正是大多数基民的真实写照。
很多人把基金投资说得太玄乎了。什么α收益β风险,听着就像医学院的解剖课,把活生生的投资行为拆解成一堆冰冷术语。就拿003745来说,晨星评级三星半,持仓以蓝筹股为主,业绩比较基准是沪深300——这些数据随便哪个APP都能查到,但真正决定你是否赚钱的,根本不是这些。
我认识个老股民,坚持用最土的办法:每年元旦去庙里求签,根据签文调整持仓比例。去年他收益率跑赢90%的基民。你说这是迷信?我倒觉得这种“非理性”里藏着某种智慧:承认市场不可预测,反而比那些捧着量化模型自欺欺人的分析师更诚实。
003745的基金经理总在季报里写“严格控制回撤”,但去年三季度净值跌了12%时,解释段落里堆满了“宏观经济承压”“赛道估值调整”这类万能借口。有时候我觉得基金报告和星座运势挺像:说得永远正确,但毫无实际用处。真正值得关注的,或许是那些没写出来的东西——比如为什么在新能源板块明显过热时,持仓比例还逆势增加了3个百分点?
有个雨天我在券商营业部躲雨,听见两个中年人在讨论“要不要赎回避险”。穿夹克的那个说:“我这辈子最后悔的就是2015年没止盈,现在账户还绿着呢。”另一个摆弄着伞柄回应:“但你要是去年三月赎回了,就错过后面40%的反弹。”你看,投资永远活在时间的裂缝里—— hindsight(后见之明)比望远镜还清晰, foresight(预见性)却像雾里看花。
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00后开始把基金当社交货币。小红书上有晒003745持仓的帖子,配文是“养成系理财男友”,下面居然有几百条“今天加仓还是减仓”的求助。这种娱乐化投资不知该喜该忧——至少比P2P强,但把严肃的财富管理变成消消乐游戏,总让人觉得哪里不对劲。
或许我们该重新理解“投资”这个词。拉丁语里它的原意是“包裹”,后来引申为“用资源换取未来收益”。但现在我们被数字绑架了:每天刷十次净值更新,K线图稍微波动就心跳加速。003745不过是六个数字组成的代码,却能让千万人情绪随之起伏——这本身就像个黑色幽默。
那天最终没赎回。倒不是多看好后市,只是突然想起大空头里那句话:“人们总希望看到模式,但随机性才是市场的本质。”现在我把对账单收进抽屉,决定半年后再看。毕竟真正的投资不该是心跳游戏,而是与时间平静相处的艺术——虽然这话说出来,连我自己都觉得有点矫情。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