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我和一位在城商行做风控的老友喝酒。几杯下肚后,他突然把手机推到我面前——屏幕上是他刚拒掉的一笔同业拆借申请。”知道吗?我们NSFR指标上周刚踩线,现在每笔融资都得像拆弹一样小心。”他苦笑着,”明明账上趴着二十亿现金,却因为期限错配被捆住手脚,这他妈比没钱还难受。”
这个场景像根刺一样扎在我脑子里。净稳定融资比例(NSFR)这个诞生于巴塞尔协议III的”安全卫士”,正在成为金融航道里意想不到的暗礁。监管层的初衷很美:要求银行持有足够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支持业务发展,防止2008年那种短期资金突然蒸发导致的猝死。但现实往往比理论骨感——当所有银行都在同一时间争夺长期负债时,市场突然变成了饥饿游戏现场。
最讽刺的是,NSFR可能正在催生它试图防范的风险。我观察过某家股份制银行的报表,他们为了达标,把原本投向科技企业的三年期贷款压缩到十一个月——就因为短期资产对NSFR的分母影响更小。这就像为了防火把整栋楼的供电都掐了,确实不起火了,但人也活不下去了。当银行开始用监管指标而非实际需求来配置资源时,实体经济反而被抽走了最需要的”耐心资本”。
更隐秘的危险在于NSFR带来的同质化诅咒。所有风控模型都在追逐相似的优质稳定负债(零售存款、央行资金),导致这些资产溢价高得离谱。小银行被迫发行利率高到离谱的两年期大额存单,而大行靠着网点优势坐享低息储蓄——这哪里是风险防控,分明是马太效应的官方认证器。有时候我甚至怀疑,NSFR就像金融版的”安全主义悖论”:我们越努力构建绝对安全,反而制造出更复杂的新型风险。
不过最近某些银行的骚操作倒让我看到点有意思的苗头。有家民营银行把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做成标准化票据,通过区块链确权后卖给保险资金。这既获得了稳定负债,又真实服务了中小企业——某种程度上,监管压力反而逼出了真正的金融创新。或许NSFR的真正价值不在于那个100%的达标线,而在于迫使银行重新思考:究竟什么是”稳定”?是躺在央行再贷款上吸血,还是扎根实体经济构建真正的资金生态?
说到底,任何监管指标都是刻舟求剑。就像我那位风控朋友最后嘟囔的:”现在每天盯着NSFR波动比盯股价还紧张,但真正的风险从来不在报表里——在行长们盲目冲规模的野心里,在交易员过度自信的杠杆里,在这些精密模型永远算不到的人性贪婪里。”
或许某天我们会发现,最稳定的融资不是来自期限匹配的完美计算,而是来自市场真正的信任。就像胡同口那家开了三代人的粮油店,从来不算什么流动性覆盖率,但老街坊们都愿意把养老钱存在他们那儿——因为大家相信,明天早晨推开门的时候,那盏昏黄的灯一定还亮着。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