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张喝酒,他神秘兮兮地掏出手机给我看某个P2P平台的年化收益率——18.7%,眼睛里闪着光,像极了发现宝藏的孩子。我盯着那个数字看了半晌,突然想起三年前另一个朋友也是这样兴冲冲地给我看类似的数据,后来他的十五万到现在还没要回来。
说实话,每次看到那些花花绿绿的P2P排行榜,我总觉得像是在看一场精心设计的魔术表演。排名第一的平台今天可能是行业标杆,明天说不定就上了社会新闻头条。去年某家号称”百强榜首”的平台暴雷时,我在维权群里看到个有意思的现象:超过60%的投资人都是被各种排行榜”推荐”过来的。
有个数据可能很多人没注意过:某第三方评级机构去年共发布过37次P2P评级,排名前十的平台轮换率高达43%。这意味着什么?要么是行业竞争激烈到每个月都要重新洗牌,要么——恕我直言——这些排名本身的参考价值就得打个问号。
我认识个做风控的朋友说过句大实话:”现在看排行榜选平台,还不如看平台老板的微博。”虽然有点极端,但不无道理。他给我算过一笔账:某知名排行榜的”综合评分”里,注册资本权重占15%,但明眼人都知道,现在注册个一亿资本的公司成本还不到五十万。更讽刺的是,活动运营力度居然能占到评分权重的20%,这简直是在说:”谁烧钱多谁就是好学生”。
最近有个现象挺值得玩味:越来越多平台开始强调”未上榜”的优越性。有家成立五年的老平台负责人私下跟我说,他们去年主动退出了某个知名排行榜评选,”省下的评级费直接让利给投资人,年化还能多给0.5个点”。这让我想起奢侈品行业惯用的套路——真正的顶奢从来不打折,更不会参加什么”十大奢侈品”评选。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排行榜都不可信。我自己总结了个”反向验证法”:如果某个平台同时在五个主流排行榜上的排名差异超过20位,那这个平台的真实状况就值得深究。去年暴雷的”稳盈宝”就是个典型,在某榜单排第7,在另一个榜单却连前50都没进——现在回想起来,这种评级分裂本身就是个危险信号。
最近区块链评级火了起来,倒让我看到点新希望。有平台开始把资金流向、逾期率这些核心数据直接上链,任何人都能实时查证。虽然现在还只是概念阶段,但这种”自证清白”的方式,比那些收钱办事的第三方评级可能更靠谱些。
说到底吧,挑平台这事儿就像相亲,媒人说得天花乱坠不如自己多见几面。多看资金存管报告,多查工商变更记录,甚至半夜突击检查下客服响应速度——这些土办法可能比盯着那些光鲜的排行榜更管用。毕竟你的血汗钱,总不能指望别人用几个数字就帮你决定归宿不是?
(写完看了眼老张刚发来的新链接,又是某个没听过的平台排名。算了,还是约他明天喝个茶,好好聊聊风控逻辑这件事吧)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