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三点,我照例刷新了动力平衡基金的净值页面。1.2376这个数字跳出来时,我的第一反应不是计算盈亏,而是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的烟盒——这已经成了我看净值时的习惯性动作,尽管三年前就戒了烟。
说来可笑,我们这些自诩理性的投资者,表面上研究的是K线图和资产配置,实际上却把净值显示器当成了情感过山车的操纵杆。上周在陆家嘴咖啡厅遇见的老王,一边搅动着28元一杯的拿铁,一边盯着手机屏幕咬牙切齿——就因为他的重仓基金当日跌了0.2%,够不上那杯咖啡的零头。
基金经理们可能永远不知道,他们下午三点收盘后敲下的那个数字,正在如何重塑普通人的情感图谱。我认识的一位幼儿园老师,每天把净值波动画成卡通曲线给五岁的孩子看,红色就用笑脸贴纸,绿色就贴哭脸——这大概是最直白的投资者教育,虽然她本人去年在新能源板块栽的跟头,足够买下整个幼儿园的贴纸。
有时候我觉得,基金净值早就超越了金融指标的范畴,变成了某种社会心理的计量器。去年三季度那波回调期间,我们小区的棋牌室突然人满为患——后来才想明白,那是大爷大妈们逃避净值焦虑的避难所。麻将牌碰撞的哗啦声,某种程度上比基金经理的季度报告更能抚慰人心。
最讽刺的是,真正靠基金实现财富自由的人,反而最不关心每日净值。我认识的一位私募大佬,手机里甚至没装行情软件。“又不是菜市场买菜,难道要天天掀开锅盖看肉烂了没?”他说话时正在给阳子的兰花修枝,剪刀起落间带着某种禅意——这种境界,我们这些每天刷十次净值的凡人怕是修不来。
现在每当净值波动,我就会想起老家气象站的那个老式气压计。水银柱的升降从来不只是数字变化,还预示着祖父的关节痛、邻居的偏头痛,以及明天晾晒被褥的最佳时机。现代金融把一切量化得清清楚楚,却把我们感知风险的本能给格式化了。
或许某天该开发个“情感净值”指标,把投资者的失眠时数、咖啡消耗量、刷屏频率都折算成系数。到时候就会发现,1.2376这个数字背后,可能藏着0.8个不眠夜、1.2杯过量咖啡,和3.5次无意义的页面刷新。
(写完这段我又刷新了一次页面——看,这就是现代投资者的悖论,我们一边嘲讽着数字焦虑,一边继续被它奴役)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