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打算:一场精心策划的自我欺骗
凌晨三点,我又一次被Excel表格里跳动的数字惊醒。这已经是本月第三次梦见自己那份写了又删的商业计划书在嘲笑我——那些漂亮的增长率曲线和市场份额饼图,活像马戏团小丑脸上的油彩。
(一)创业幻觉的诱饵
上周末在798艺术区偶遇老同学Mark,他端着30元一杯的”创业特调”咖啡向我兜售他的区块链+AI+元宇宙项目。”知道吗?现在连卖煎饼的大妈都在用私域流量。”他眼睛里闪烁着那种我熟悉的光芒——三分狂热七分恐惧,像极了去年此时的我。
我们这代人似乎集体感染了”创业妄想症”。咖啡馆里此起彼伏的”估值””赛道””闭环”,简直成了新时代的广场舞。但有趣的是,越是把精益画布画得精美的人,往往连第一个付费用户都找不到。这让我想起玩模拟城市的经历:规划时觉得自己是天才设计师,实际运营才发现连处理垃圾都是难题。
(二)那些没人告诉你的成本
去年试水做知识付费时,我天真地以为最大的成本是平台抽成。直到连续三个月凌晨四点回复用户消息,才发现最昂贵的其实是”情绪折旧”。有个做餐饮的朋友说得精辟:”你以为买的是厨具,其实买的是失眠。”
更隐秘的是社交货币的贬值。当你的名片从”XX公司总监”变成”XX项目创始人”,某些酒局上的座位会微妙地向门口移动。有次我无意中听见:”他现在自己折腾呢…”的尾音拖得比创业者的现金流还长。
(三)或许我们搞错了什么
最近重读西游记,突然觉得唐僧才是顶级创业者。他清楚地知道:
1. 真经不在西天在脚下(过程即目的)
2. 紧箍咒要戴自己头上(自我约束)
3. 猪队友也是团队(接受不完美)
对比之下,我们现代人的创业计划简直像美颜过度的自拍:过度修饰的TAM(总可服务市场)计算,精心回避的现金流预测,还有那个永远”下个月”启动的Plan B。
(尾声)
现在我书桌上摆着两份文件:左边是某知名VC的投资条款书,右边是老家中学的教师招聘简章。有意思的是,当我把这个对比发到朋友圈后,收获的点赞数创了年度新高——你看,人们爱的从来不是创业本身,而是关于选择的戏剧性。
或许真正的创业打算,就该像等待戈多的剧本:明知可能等不到,但等待的过程本身已经定义了你是谁。至于那个商业计划书?就让它继续在梦里嘲笑我吧,至少这证明我的想象力还没被电子表格完全杀死。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6358/